二十不惑?比我小二十岁的小学生都在研究各种癌症了,能不惑吗

估计是受新冠疫情的影响,现在小学生都进军癌症研究领域了。并且,都还小有成就,这能不让大二十岁的我感到诧异吗?

不过,那个云南省小学生研究的癌症论文三等奖还是被撤销了。

经核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违反了竞赛规则中“项目研究报告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规定。

随后其父亲致歉,同时在声明中称自己过度参与。

我想,如果这位声明中但凡有这样的说明,我会真的给予谅解:

孩子对这个项目有兴趣,过程中也参与了一点,为了激励他,并且有助于以后上个好学校,就以孩子的名义发表了。

但这不符合学术规范,所以请原谅一个望子成龙、但揠苗助长、且缺乏学术精神的父亲和科员人员。

但现在却是“过度参与了项目书文本材料的编撰过程”?这“过度参与”很有迷惑性啊,超过了50%都可以是过度参与。如果达到了90%,还不如声明是自己的作品来的实在。

这明显是高估了网友和媒体的智商了。

人不在于犯错,也不在于犯了错后道歉的形式,而在于是否真正认识到了错误之所在。

与此同时,又曝光了武汉两名小学生2017年的“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获奖,其父亲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院长李红良回应称自己未参与,不存在违规情况。

可能随后这样的事情会遍地开花,我们也会在这些频繁出现的事件中麻木。

现在备受关注,只是少有的一两件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违背了我们的认知,以及树立了不良风气。同时,或许还有少许的嫉妒。

我们都赞同在教育孩子时要言传身教,但我们并没有认识到“言传身教”的困难性。

言即知,身即行。换句话说就是要知行合一。在家庭教育中“言传身教”中的教的主要形式是模仿,在学校教育中教的形式主要是传授。

对孩子来说,模仿具有主动性,传授具有被动性。孩子对力量、智力、能力等方面与成人差距的认识,基本都来源于父母和孩子、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互动中。

而主动性有助于让孩子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也就是直接认识到,尽管我们之间有差距,但你并没有强迫我做什么。

但是作为父母,很容易扮演了老师和学生的角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再加上自己成熟的认识,会觉得孩子现在做的事情离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没有关系而显得没有价值。

言传身教在家庭中所需要的平等基础就此不复存在了。

我相信那些很小就对癌症研究感兴趣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不会不知道言传身教的含义,也不相信他们掩耳盗铃似的做法不会对孩子产生负面影响。

这些事情即使不会曝光出来,但这样子虚乌有的成就要么给孩子带来过度的压力,要么给孩子带来极度的虚荣。

毕竟要避免带上“江郎才尽”的帽子。况且,荣誉一旦到手,谁都不想失去它,但维持它又是一件很难的事。

一个人如果说了一个慌,那就需要用成百上千的谎话去掩饰它。

而越往后,承认错误或谎言需要的勇气就越大,因为承认一次,就意味着要承认之前的所有。

所以真正承认错误或谎言的时机,就是在第一次犯错和撒谎之后。

而实际生活中,身份和地位越高的人越倾向于选择自己认为明智但实则愚蠢的路,以至于最终让脚下的薄冰不堪重负、掉入深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