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的春节前后,是我最忙碌的日子,今年却大有不同。
第一次除夕回娘家。往年的春节假期几乎都是前几天在婆家、后几天在娘家,大概率是初六回到自己家。后来,母亲不在了,渐渐的,在娘家住的时间减少,在附近给儿子买房后就不住在娘家了。甚至有意避开双休日去看老爹,一是因为这两天老人有人照看,二是不想因为我的到来给弟弟一家添麻烦。今年因为一直在儿子那滞留,就选择除夕回娘家,但想着只有先生自己在家,未吃饭就往回赶。
第一次在自己家过三口人的春节。今年,婆婆去世未能等到牛年的到来,第一次三口人过年,而且是第一个没有鞭炮声的寂静春节。往年婆婆都会催着儿孙们去放烟花、放鞭炮,显示她家的日子过得比别人红火,其实,那只是她的美好愿望而已。
第一次过节后冰箱里还塞满年货。今年习惯性地像往年一样提前准备过年的东西,炸松肉、豆泡、丸子、饹炸饸等等,数量和品种并未减少,还特意去了一趟牛街清真超市,往年这些都是要拿到婆家的,今年只能“寂寞”地呆在冰箱里了。
第一次没在节前串亲戚。因疫情原因,说好不串亲戚。两边的叔、舅、姨都没有去拜访,只能过一段时间再说。初三,弟弟、弟妹带着侄女、侄女婿前来,阻拦不住,非要坚持看望失去母亲不久的先生,他也确实放松了一下心情。往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是在娘家相聚的。送走他们,初三晚上儿子也出差了,只剩下四目相对的两个人。
这个春节,三口人变成两口人,先生两个晚上单位值班,初五送别去世的姨家表哥,剩我“一口人”。尽管过了个相对安静的春节,但因年三十那天才回来,还有些东西没准备好(事实证明,没必要去买),再加上需要打扫卫生,也没有感觉到特别轻松。
第一次在春节假期出现在公园。多少年来,一直在家里做饭、陪亲人,外出游玩是梦想,今年真的“解放”了,但却有些伤感。
往后,大概率就是如此这般在自己家过年了。将来,儿子会有妻子,会有子女,我也会成为婆婆、奶奶,我会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港湾,让他们回家“有奔头”“有盼头”,但我绝不会强行要求他们必须在除夕、初一都待在我身边。因为他们有他们的选择,他们有他们的生活。
这个不一样的年已经渐渐远去,但渗透在血液里的亲情并未减少。过年,只是一个形式,只要心里装着亲人,适时陪伴,每一天都是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