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的生存智慧(七十四):成也情义,败亦情义。
民国九年五月,吴佩孚从南方前线撤回直隶,明确提出罢黜徐树铮,段祺瑞坚决不接受。随即,张作霖、曹琨等人也通电公布徐树铮的六大罪状,均要求罢黜徐树铮。历史何其相似,汉朝初年汉景帝接受晁错削藩的建议,激起了刘姓诸侯王的强烈反抗。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爆发叛乱,就是以诛杀晁错作为借口。汉景帝权衡利弊之下,腰斩晁错断了诸侯造反的口实,又派遣名将周亚夫才平定叛乱。现在,段祺瑞遇到了极其类似的状况。段祺瑞作为北洋时期的传奇人物,先在李鸿章的赏识下公费到德国留学,回国后归到袁世凯的帐下。袁世凯也是慧眼识珠,对段祺瑞拉拢有加。段祺瑞也一路平步青云,成了袁世凯的左膀右臂,有北洋之虎的称号。
徐树铮和段祺瑞的相遇也是那个时代豪杰的风云际会。他和徐树铮既有古代所谓的“君臣之谊”,也有知己间的兄弟之情。甚至在段祺瑞心中,后者的感情远大于前者。徐树铮出身书香世家,十三岁就考中秀才,有神童之称。生逢乱世,他也有一番建功立业的抱负,离家出走后投军,结果郁郁不得志,而遇到段祺瑞后,两人却一见如故,很快就成了推心置腹之交。徐树铮也是个狠角色,出手很辣,用计不留情,刚愎自用,当初跟着段祺瑞来到黎元洪的地盘,趁黎元洪送别之际,直接拿枪顶在黎元洪腰上,硬生生地把他劫持到了北京,进而控制了黎元洪麾下的湖北地盘。
为了徐树铮,段祺瑞甚至当面顶撞袁世凯。徐树铮恃才傲物,得罪了不少人,袁世凯明白这个人的才能,也防备着他,就趁机和段祺瑞说:“徐树铮盛气凌人,给他挪个地方吧。”想借机把徐树铮调离陆军部。不料段祺瑞当即表态:“你是大总统,想撤谁就撤谁,不如把我这个陆军总长一起撤了吧。”袁世凯气得不行,但段祺瑞势力威望摆在那里,又正值用人之际。只好勉强咽下了这口气。徐树铮也确实有济世之才,当时袁世凯称帝后尽失人心,反对之声一片。袁世凯就想重修启用段祺瑞,借助段祺瑞的威望压制内部的反对之声。徐树铮马上对段祺瑞说:“取天下的时候到了,以蔡锷的护国军压迫袁世凯,再以倒袁为条件,在其中取利,取袁世凯而代之。”
以当时的形势,这是有很大的成功的可能的。但老段真是个讲情义的汉子,再加上袁世凯对段祺瑞使苦肉计,拉着他的袖子,拜托他。他更是不忍心,以旧情难却的理由拒绝了徐树铮的提议。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成了北洋集团的大当家。徐树铮的才能也得到了当时的大军阀张作霖的赏识,趁着和段祺瑞合作,张作霖就想把徐树铮给挖过来,于是对他亲信有加,委以重任。可惜徐树铮和段祺瑞早已结下生死之交,慢慢地把持了奉系的军队粮饷,进而把持了一些张作霖的军队,张作霖当即大怒,立马扣押了徐树铮,甚至动了杀心。
段祺瑞一听说,当即表态:“张作霖一个马贼出身,还敢扣押要员?要是伤了徐树铮,我亲自带兵打到山海关去。”张作霖权衡之下,忍着气放了徐树铮。徐树铮回去之后就计划刺杀张作霖,想帮助段祺瑞控制东北。他把张作霖诱骗到官邸准备暗杀掉,不料正撞上段祺瑞也在,他就汇报了自己的计划。段祺瑞这个人重情义,他对张作霖下不去手,当即板起脸训斥张作霖说:“你不回你的东北,来北京干什么?”张作霖一愣,瞥见徐树铮一脸杀气,当即明白过来,立刻开溜了。徐树铮大呼不妙,却也无可奈何。
张作霖脱险后马上联合曹琨、吴佩孚向段祺瑞宣战,但碍于段祺瑞的名望只打出“清君侧”的口号,要求罢黜徐树铮。段祺瑞大怒:“我如果连自己的手下也保护不了,还有谁愿意跟着我?明知打不过也要打,为了兄弟,打败了也值!”当真是冲冠一怒为兄弟,段祺瑞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仓促应战,直皖战争中输得惨不忍睹,只得宣告下野。徐树铮哭着跪在地上,说:“都是树铮之过,才害了您,万死莫赎。”段祺瑞倒看得透彻,“他们哪里只是想赶走你一个人,不过找一个借口罢了,你又有什么罪过呢?”
之后,徐树铮被悬赏通缉,只能四处流亡,但他仍不死心,联合了好几个省的督军准备再帮助段祺瑞掌权。他不顾危险潜回在冯玉祥控制下的北京,去见段祺瑞。结果在回来的途中被冯军抓获,因为舅舅陆建章的原因,徐树铮被枪杀。段祺瑞听到消息后失声痛哭,老泪纵横。当年兵败如山倒,丢了江山,他要淡然处之,现在却是心如刀绞,伤心之下,远离庙堂,闭门养老,后来在上海寿终正寝,他这一生波澜壮阔,是成也情义,败也情义,成也树铮,败也树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