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岁时,有一段时间特别怕死。
那一年考上了师范。开学一周,除去书法课,各科老师均已见面。两周过去了,书法老师的课还是班主任来上物理课,告诉我们书法老师有点事,我们越发好奇。直到一个月以后,我们的书法老师终于露面了。
他是一个干练精瘦的老头,看上去很精神,但是一说话能听出他底气不足。他给我们上的第一堂课,第一句话是:“同学们,问你们个问题,人这一生什么最重要?”
可能是年龄尚小,不经世事,奋斗、成功、出名……大家七嘴八舌,说出了这些答案。老师沙哑着嗓子摇摇头说:“不,这些都不是,健康最重要!”接着他向我们讲述了两个月以来自己的住院经历和感受。我们似懂非懂,日有所思。
教我们哲学的是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女教师,胖胖的,讲课很生动精彩。一日快要下课,她突然来了精神:“同学们,我们正脚踏实地奔向哪里?” “成功!理想……” “不,从降生的那一刻起,我们一步一步朝着坟墓义无反顾地走去。” 说着迈下讲台昂首挺胸而去,留下面面相觑的我们。
自此,我陷入深深的对死的恐惧中:有一天,将从世界上消失,无影无踪。因而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既然最终都是死,还拼什么命?怪不得古代帝王有的不惜代价炼丹求长生不老术,谁都怕死,谁都想长寿。
一段时间后,渐渐淡忘了“死亡”这回事,毕竟这个年龄还没有感受到死亡带来的痛苦。
随着年龄渐长,身边的同事、亲人有离世的,近距离接触了死亡,切实感受到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活着,就要与自己和解,与命运和解,不论老天赐予你一个多么烂的剧本,都要认真演下去,直到剧终。
活着,不为永生,因为没有;不为苟活,因为无意。
永生是一个福音还是一种折磨?美国作家纳塔莉.巴比特的小说《不老泉》巧妙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她笔下的塔克一家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喝了不老泉的水,永远被死神抛弃,想死不成。作者借塔克之口这样说:“看这流水,你每天去看时它都一样在流动,其实它已经不一样了,昨日之水已经流走,你现在看到的是今天的水。生命就像一个大转轮,死亡也是这轮子上的一部分,紧接着的是新生。能享受生命的轮回是上帝的赐福,但我们一家却只能看着轮子转,望尘莫及。”
作者试图让我们明白,有限而有意义的生命比无限而无意义的生命有价值得多。直面死亡,认真生活,不负生命!
天命之年,十五岁时对死亡的惶恐已经消失,只是更加重了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
曾经不止一次地想过:“我死之后,还能继续活着。”,不知你可有类似的心愿?说到底:生,是一段段“彩排”,剧情开演,在死之后。万丈红尘中,希望能聚一粒微光,留给孩子,无惧黑暗,勇敢前行。
生之年,惟愿自己学会念诵这样的台词:尘世一遭,不为永生,不为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