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第59篇。
听过一句很有能量话:让自己变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但是如何让自己变好呢?关于成长每个人都会经历,每个人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觉察、改变,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自我成长的力量》作者丛非从,自由心理咨询师、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 北京丛非从心理咨询工作室负责人。10余年心理学专业积淀,深邃与有趣并存,被学员称为“丛牌挖掘机”。
这本书从亲密关系、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能力、自恋与自卑、安全感、成熟的人格、自我发展与完善等维度阐述自我成长的力量。自己成长了,事情才会变得简单,这是一本心理疗愈的好书,看完之后就像给心灵注入新鲜空气,轻松、愉悦。
1、如果他不爱你了,怎么办?
首先要给出一个定义,爱是什么?爱一个人,就应该陪伴、关注、夸夸、看见、理解。在需要的时候出现,在无助的时候满足。
这是爱,而且是很简单的事情,有时候就是一句话或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可为什么就做不到呢?
有一个实验:如果让你举一支铅笔,你能举起来吗?
当然能,那能举多久呢?
时而拿起时而放下,举一生一世都没问题,或是被检查的时候举起来,并且连个铅笔都举不起来的时候我就不开心,这种情况下你又能举多久?
路遥无轻物。一个人可以暂时性做到,偶尔做到,可以经常做,却无法一直做。而且人总有疲惫的时候,
亲密的恋人,婴儿与妈妈,这种亲密关系,会觉得对方的持续付出是应该的。稍微松懈就会感觉不爱,婴儿会哭闹,恋人会吵架。
而我们需要面对的真实问题是,爱是一个互相满足、动态平衡的过程。当别人爱你时,就安然享受爱,不爱你时,自己补上。当对方不能爱自己,你就要去爱他,让他享受被爱。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成长,是爱自己的能力,是修复自己的创伤,放下“此刻即永恒”的心。
关于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母婴关系的书籍有很多,作者别开生面从自我成长的角度去解释爱与不爱,让人瞬间通透。就是没有告诉你方法,你得先把道理给想通了。
人为何会要求别人一直爱自己,而自己却无动于衷呢?本质上就是自己不成熟。爱是相互的,一味索取的爱,是不长久的,爱需要互动也需要付出,更需要自己成长,有爱自己的能力。
2、如何去理解一个人?
听过一句话:你永远无法真正的去理解一个人,除非你穿着他的鞋走过他的路。你不知道他的世界里下了多少雪,你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如果你对伴侣、父母、领导、偶像、孩子、甚至是自己都抱怨,是因为我们迟迟不愿意自己长大,大家都是人,不是神,都有自己的无奈和悲哀。没有理解和慈悲就不能懂一个人。
作者说理解一个人,要把他放到他的背景里去。简单说不仅仅是站在他的角度去替他思考,而是把他放到他的成长环境里去理解他的人格,他是经历了什么才会这样,当你看到那些无奈之后,心中就生起了慈悲和爱。
如果你怨恨对方,就要看到对方内心的脆弱,你知道了不是他不想给,而是他没有能力给,同时,他是想给的,只是给不了。这就是脆弱下的爱。此生不同,各自为安。
还有一个知识点,理解一个人放到哪个背景。书中提供了3个。1、童年成长背景。这是塑造行为模式、人格特质和能力的关键。2、你们的关系背景。有哪些共同磨合的经历,长期互动中的印象。3、事件背景。面对同样一件事情,你们相关的经历、能力、理解、思维是一样的吗?
我理解了你的局限,便不会再对你有期待。而我也应该去寻求,真正能给我满足的对象。
3、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无所有,怎么办?
当一个人经历了挫折或者创伤,就会有消极的想法,自我否定、糟糕至极。然后忽视了自己有的那些。
这种情况是人潜意识的一种保护机制,人抑郁就会兴趣淡漠,想做的事情减少,让自己处于低消耗的运行状态,避免做更多的事情把自己榨干。
然而出现这种心理也是一个人对自己要求太高,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脆弱,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感觉到一无所有的时候,绝望是人类正常的情感。
重要的一点是接纳不完美的自己。绝望的时候去欣赏他,因为在脆弱的时候,实际上是最深刻的时候,离自己最近也是最容易建立感情的时候。
爱自己是终身的事。
书中还有很多章节很多故事,心理压力大的时候看看,非常解压。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通的人,这本书就是帮人清理脑袋中那些想不通的地方。然后安安静静的去努力,把所有的目光专注于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