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让我想起了徐公子胜治正在连载的小说《方外》的开头,主角在刚出场的时候是在一个大讲堂上的心理学选修课,问了一个问题,请听过相关故事的人举手,眼睛一扫便统计出了一共五十七名学生举手,这也是对空间和数字的一些敏感性,并且归因于专业技能和职业习惯。原文如下;
“以上是丁齐在课堂上讲的三个故事,或者说是三个发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民间传说。台下一百五十二名学生都在聚精会神地听着,露出饶有兴致的神色。这是一间阶梯大教室,里面坐着来自境湖大学各个专业的本科二年级学生,丁齐之所以能将人数算得这么精确,用的是座位排除法,这间能容纳一百八十人的教室几乎快坐满了。”
“讲了这三个故事,见同学们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来了,丁齐光环顾一圈,好似与每个人的视线都有接触,开口道:“同学们,这是在不同时间、全国不同地点流传的民间故事。大家也来自全国各地,我想问一下,有人在家乡听过类似的传闻吗?听过的请举手!”
共有五十七名学生举了手。丁齐这么快就能在心中得出准确的数字,并不是因为他具有某方面的超能力,而是受益于专业技能和职业习惯。
他是学心理学的,同时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反复接受过各种包括智商之类的心理量表测试,也参与过很多心理测量表的内容设计,对于空间和数字等各种记忆技巧掌握得已经很熟练了。
这个教室他很熟悉,采用矩阵记忆法,几秒钟就得出了准确的数字,然后点了点头。”
小说中提到了座位排除法、矩阵记忆法等数字计算的内容,并且与心理学的专业训练密不可分,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设定的出身职业便是心理咨询师,小说中自然有一些夸张的成分,不过一些基本的理论却让人觉得作者是认真研究过心理学,并不是泛泛用社会上的一些有些玄乎的认知来进行展开。之后在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心册”训练,和李老师提到的对于每个求助者进行规范的资料整理、诊断、评估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刚开始需要整理成文字,随着熟练程度的提升,在心中展开每个求助者的来访记录,仿佛翻开一个册子一样进行回顾,这也是对信息的识记素养的提升,所以也是我一直想要模仿的具体流程。
跑题了,想说的是对数字的具象化,将抽象的数字具象到空间之中,长度、宽度、体积、重量,直观去体会数字的含义,可以换成不同的具体物质,也许会有不同的乐趣。比如老师用的是钞票,如果换成100g的金条,1000g的金条呢?这种想象是不是会很有意思,同时要求的是精确的计算,而不是单纯的没有章法的想象。动脑,光这点益处就值得坚持。
数字的抽象,记得曾经在李永乐老师的微博里看到过关于最大的数有多大的视频,当时就觉得脑子不够用了,以及古老的汉诺塔的游戏,这么大的数字,天荒地老、世界毁灭,都无法完成的游戏。
@�[9n�����`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