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类与社会定型
1.定型化认识与预期
1.1分类的一个重要后果是,它会唤起特定的信息或者定型来指导我们的预期。
1.2汉娜实验两点启示
1.2.1大多数人对定型有所了解,我们似乎不太愿意在缺乏可靠的资料的情况下运用它们。
1.2.2但当存在着可能导致理性判断失真的其他模糊信息时,我们的定型仍然会影响我们的感知和判断。
1.3自证预言:预期或定型引导人们采取一定方式对待他人,使他们证实自己预期的过程。
1.3.1当我们按照自己对他人的印象行动时,自证预言就会出现
1.3.2老师对学生成长潜力的信念(无论对错),都会导致他们为某个学生的成长创造最优条件。
2.发现不存在的关系:虚假关联
2.1我们常常感觉到我们认为两个实体之间应该存在的某种联系,但事实上却并不存在。
2.2不论背景因素如何,虚假关联大大强化了最初的定型;我们的定型导致了我们看到了某种关联,而这种关联似乎又提供了证据,证实最初的定型是正确的。(职业角色定型)
3.内群体—外群体效应
3.1最常见的分类方式是将人们分为两部分:属于“我的”群体的人,以及不属于“我的”群体的人。
3.2同质性效应。我们倾向于将外群体的人,看得比我们自己的群体成员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
3.3内群体偏爱。人们所持有的这样一种倾向:从任何维度上看都感到自己的群体更好,而且认为自己的群体应当受到嘉奖。
3.4一些重要的结果往往来自于意义很小的群体认同。比如随机分组导致的群体感。
五、重构性记忆
1.记忆是个重构的过程。我们不可能停留在对以往事件的原原本本的转述。
2.我们重构记忆的依据是:我们认为可能发生了什么,我们认为应该发生了什么,我们希望所发生的事情是什么样的。
3.我们大多数人宁愿相信自己记忆中所保存的只有往事的真相。想到自己的记忆错误会心烦意乱。
六、自传式记忆
1.我们具有一种凭借自我图式来组织我们个人经历的强烈倾向:将与我们自身有关的连贯一致的记忆、情感和信念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协调一致的整体。
2.我们记忆以这样一种形式被扭曲:它们会适应我们对自己的总体印象。任何偏离这个总体印象的事件,与那些相吻合的事件相比,回忆起来都会更加困难。
3.虚假记忆综合征:大多数人会将所植入的记忆(比如来自于亲戚朋友的),吸收到自己的经历之中,会添油加醋地增加一些细节,而且会确信这件事真的发生过——而实际上,它并没有发生。
4.记忆恢复现象:成年人回忆起他们以前没有记忆起的骇人听闻的童年事件。
4.1大多数这类记忆报告是不真实的。较长时间内反复出现的创伤事件,人们一般不会忘记。
4.2有关记忆可能是来自于治疗师不经意的植入或者某本自助书给予的暗示,从而导致了记忆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