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暑假,陆陆续续的,各大博物馆、音乐厅、美术馆、科技馆、天文馆、体验中心们,也即将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两个月。我们给孩子制定的暑假to do list 上也总会上榜一二,但下面这些想法是不是能森森地戳中你:
扼杀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这三种方式最有效!逛博物馆是好事,没错;可是无奈孩子怎么就不爱逛呢?!不过其实,自己也不知道该怎么逛才好……所以呢,赶在大伙儿大规模看展逛馆之前,来看看行家——中国儿童博物馆研究中心创立人张旎女士,讲一讲孩子和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张旎:
三个孩子的妈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硕士,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馆长,国际儿童博物馆协会中国大使,致力于研究和推广儿童博物馆教育近10年,先后参与创立豆豆家、中国儿童中心老牛儿童探索馆、呼和浩特市儿童探索博物馆等几家儿童博物院,希望将100多年前起源于美国的儿童博物馆教育及前沿理念惠及更多儿童和家庭。(下文为她的访谈稿整理而成)
扼杀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这三种方式最有效!
1、先说几个场景,欢迎家长们对号入座:
场景一:“快走,前面还有好多好看(玩)的呢!”
孩子在博物馆里对着一个展品看/玩地入了迷。家长一开始还很欣慰,可转眼15分钟、20分钟过去了,孩子还不肯走……掐指一算:逛了快俩小时了,后面还有3/4的展品没看呢!这怎么行?!“快走,前面还有好多好玩的东西呢!”然后不顾孩子的反对,强行把他拖走——好不容易排了仨小时队挤进来了,就算做不到全逛一遍不留遗憾,也得腿脚勤快尽量多看啊!
场景二:“你看,这个事是这样的……然后这样……然后这样,明白了不?”
博物馆里展示着一组古时代的器皿用具。父母见孩子看得认真,就开始耐心讲解:“你看,这是古人用的杯子,它跟我们用的杯子不一样,是陶做的,我们平时用的都是瓷的;因为那时候还没有烧瓷技术,他们就用陶土制成杯子;后来人们又学着用金属比如青铜来做杯子,又过了很多年才有了瓷……”孩子瞪着眼睛一副认真听的样子,家长也很欣慰。
场景三:“行,你去玩吧,我在这儿等你。”
博物馆的儿童互动展区,通常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也是家长们最放松的地方。有不少大孩子来到这儿,家长松了口气,说:“好,你去玩吧,我在这儿等你。”然后默默掏出了手机,一派熬出头的神情,在一众陪玩陪笑的小宝宝家长堆儿里显得颇有优越感。
这三种家长,大家觉得哪种可取呢?再对号入座一下,你常常扮演哪类家长的角色呢?
我的回答是:三种都不好。
第三种看手机的,显然是没有花时间精力高质量陪伴孩子的,不提倡。可是前两种有啥错?第一种想让孩子看得更多、学得更多,有错吗?第二种不仅想让孩子学更多,还耐心付出讲解,这也有错吗?
2、为什么要带孩子逛博物馆?玩就是学习vs通过玩来学习
我们带孩子逛博物馆,当然是为了让孩子学点什么。
但是,儿童博物馆教育有一个最最核心的理念,那就是:玩本身就是学习,而不是通过玩来学习。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前者重视学习过程;后者重视学习结果。说直白点,后者有点太“功利”。可重视结果有什么不好吗?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个博物馆互动项目:让孩子自己设计一个轨道,让小球绕开障碍,从一个位置滚到另一个位置。
孩子自己玩的时候,往往会慢吞吞地尝试各种轨道,有时候还会将轨道设计成从下往上走。可是显然,受重力作用影响,小球不可能从下往上走。所以经常是一次又一次失败。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效率很低的探索过程,其实是非常好的学习过程——
在游戏的过程中,他们会激发出内在的、持续的学习欲望;他们学会了通过探索、假设、实验和发现的一系列步骤,来获取知识;孩子在探索中要和同伴交流、发展社交能力;他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能获得自信,遇到困难能够不屈不挠;最重要的是,游戏的过程本身为终生学习奠定了基础。
不过现实情况是,一看到孩子从下往上设计轨道,家长就开始说话了:“这样行吗?不行吧,小球不能从低往高走!你应该从上往下设计,你看这样……这样……”然后就直接上手给孩子示范了,同时伴随着一通原理。
这一动手,上面这些学习过程就都没有了。尽管通过家长的示范,孩子可能也同样获得了重力知识,可这只是“通过玩来学习”的结果而已。
所以,上面的第一种家长,总是在催着把所有项目看完,其实是中断了孩子的探索,以多学习知识为第一要务;
第二种家长,把什么都告诉孩子,看上去是逛博物馆长见识,但没有自己的思考,实际上跟在课堂上灌输知识没什么两样。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从小接受的教育都是被动的知识输入型教育,更侧重的是记忆、模仿、观察等能力的强化和训练,这些能力并非不重要,只是在未来,强调这些能力的工作有可能都被机器代劳,那么我们作为人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
在我看来,创新才是孩子未来最核心的竞争力,但如果没有让孩子拥有系统思维的框架,他们就没办法用创新去改变世界。而这个系统思维的框架,包括观察、探究和创新,这三个方面都必须要孩子在兴趣的驱动下,不断地自由选择、自主探索,才能获得。
所以,孩子“兴致勃勃地玩”本身就是在学习了,为什么一定要很“功利“地马上检验他学到了什么呢?
3、让孩子爱上博物馆, “爱上”很重要
其实带孩子去博物馆一方面是让孩子有机会“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让孩子“爱上”博物馆,养成去博物馆学习的习惯。
说到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攻略,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孩子的兴趣为主导,挑他感兴趣的场馆或展项。如果孩子感兴趣,他会自发地去探索,而不是被动接收信息,真正的学习就发生在自发探索和思考中。如果不知道孩子的兴趣在哪,那么就选家长感兴趣的场馆,用你的好奇心去影响孩子。比如如果家长对航天感兴趣,很着迷,知道很多,也想知道更多时,家长自己就会不断通过提问和探究去学习,这个过程本身也会影响孩子。
4、怎么能让孩子在博物馆里吸收更多?
这里有一份问题清单
炎炎夏日里,我们不辞辛苦地把孩子带到各种博物馆里,可不仅仅只是换个地方吹空调,如何能让他沉浸其中,像海绵一样最大化地吸收环境中提供的各种养分,换言之,怎么能让他学得更多呢?还举上面那个杯子的例子。
当你看到孩子在博物馆看着一个古人用的陶杯出神,可以尝试用这样几个问题来引导孩子思考:
“你观察到了什么?”
“这个杯子跟我们平时用的有什么不同吗?”
“你觉得是用来喝什么的?”
和一股脑地把关于杯子的年代、材质、颜色、形状、作用等悉数倒给孩子完全不同,通过这些开放式的提问,引导孩子自己探索杯子的各种特征,并且启发孩子思考这些不同特征之间是什么关系——
形状是因为功能吗?颜色是因为材质吗?或者和生产过程有关?
只有这样逛博物馆,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思考和探究。
这太考验家长了,我们根本想不到这些,面对很多展项,我们自己也词穷的好不好?没关系,在此,我也为大家提供一个问题清单,下次带孩子去博物馆的时候不妨一试:
当孩子十分关注一个事物时,你可以问这三个问题:
◎你观察到了什么?
◎你对什么感兴趣?
◎你为什么会对这个感兴趣?
(提问可以灵活调整,下同)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你可以用这三个问题去回应:
◎你是怎么想的?
◎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你还有哪些疑惑?
当和孩子聊一个他感兴趣的话题的时候,比如读了一本书、看了一场电影/展览,观察到一个社会现象,这三个问题会比较用得上:
◎你觉得你知道什么?
◎你想知道什么?
◎你学会了什么?
当孩子产生了一个想法的时候,不要直接赞同或拒绝,而是用下面的问题去引导孩子思考并完善自己的想法:
◎为什么你会产生这个想法?
◎有没有考虑不周的地方?
◎还需要怎么做来完善这个想法?
◎你怎么实践这个想法?
试着用这些问题和孩子对话,也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而孩子也多了更多观察和思考的角度。
5、把博物馆的内容和实践搬回家
我们去博物馆之后,也可以把一些内容和实践带回家。
再比如刚才说到的古代杯子。
在探究一番杯子的材质、形状、颜色、功能,以及种类之后,回到家,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图书资料,有没有关于这个杯子背后的故事?这个杯子的主人和发明者是谁?他为什么喜欢这个杯子?
再比如,如果让孩子设计一个杯子,他会设计成什么样?
可讨论的话题有很多,只要跟随孩子的兴趣去讨论,其实就是在进行艺术思维、系统思维、文化意识等等一系列内容的学习。
同样,孩子对昆虫感兴趣,回到家就带他去观察虫子;孩子对汽车感兴趣,回到家就带他去研究汽车……
博物馆的内容并不是只在博物馆中才能学习。家长思考的深度会影响孩子思考的深度,从一个兴趣点延伸出的学习机会是无限的。
同样地,如果只是被动灌输,那去博物馆也只是所谓“开阔视野、多学知识”,对提高一个人的思维和能力并无益处,孩子们未来也许能拥有漂亮的成绩单,却大大缺乏真正能站稳脚跟,获得竞争优势的创造力,这恐怕,与家长培养孩子最初的目标,都相去甚远。
所以这篇文章,虽然好像是在谈“如何带孩子逛博物馆”,但我还是希望,睿智如你,能借着我的观点,想到一些真正“诗外的功夫”。
版权声明:
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部分网站的侵权行为,如擅自转载、更改消息来源以及抄袭等,徐州报业传媒集团及其旗下媒体已经委托有关部门收集相关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