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首,到目前为止有很多研究红楼梦的人了,也就是我们说的红学家,我也非常喜欢看这本书,看了一遍又一遍,爱不释手,当然每个人站的角度不同,理解也不一样,其中我最喜欢的人就是两个主角贾宝玉和林黛玉。
他们两个的前生,一个是神瑛侍者,一个是受到神瑛侍者浇灌而渐渐幻化人形的绛珠草,当听说神瑛侍者要下凡历练,绛珠草也随他来到人间,报答他的浇灌之情,那就是还眼泪来了,泪尽而亡。
当他俩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感觉已经在很久很久以前见过了,彼此都很熟悉,当然第一次见面不愉快。当宝玉问黛玉有没有玉的时候,黛玉随口就说没有,那么贵重物品岂能人人都拥有,结果这个混世魔王生气了,当着众人面,摔了玉。黛玉也因为他这个举动大哭一场,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当然宝玉摔玉是因为他觉得这块宝玉不是什么好物件,为什么就只有他有,很容易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他的痴病就犯了。
后面随着两人的接触,渐渐地都喜欢上了对方,贾宝玉淡泊名利,他的人生就是和姐妹们在一起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然他的出生也决定人家有这个资本,生在富贵人家,从小锦衣玉食,如果一辈子做个干饭人也是极好的。
林黛玉也不喜欢俗物,她的人生也是很任性,出生在书香门第,父亲是林如海,前朝探花,还是巡盐御史,兰台寺大夫,母亲是金陵贾家的千金,从小知书识礼,林如海四十岁时,仍是膝下无子,对五岁的独生女黛玉爱如珍宝,见其聪明清秀,为之延师贾雨村,教其读书识字。他促成了黛玉孤高任性的性格和较高的文学修养。
贾宝玉和林黛玉志趣相投,两人又是两小无猜,青梅竹马。贾宝玉在史湘云和袭人面前称赞林黛玉不说有关仕途经济的“混账话”。林黛玉听到贾宝玉在史湘云和袭人面前如此坦诚地称扬自己,百感交集,认定了自己眼力不错,贾宝玉就是自己的知己。而贾宝玉也把林黛玉视为自己的知己,所以,他才以笃定的口吻赞美林黛玉。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里,贾宝玉在大观园里看《西厢记》,碰到了正在准备葬花的林黛玉。林黛玉问贾宝玉在看什么书,贾宝玉说不过是《大学》、《中庸》而已。林黛玉一听就知道贾宝玉在撒谎,因为林黛玉知道贾宝玉不爱读四书五经。
贾宝玉在被林黛玉戳穿谎言后,就对林黛玉说: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可见,贾宝玉确信林黛玉会喜欢《西厢记》这类才子佳人故事。
在礼教森严的封建贵族家庭里,《西厢记》是禁书。按照薛宝钗的话,是会让人“移了性情”的“杂书”。在封建卫道者看来,人一旦被这些书影响,就“不可救”了。贾宝玉也知道自己其实不应该偷看这些书,所以他让林黛玉不要告诉别人。贾宝玉也只会和林黛玉一起看这类书,一起体会书中的爱情故事。
贾宝玉清楚,林黛玉不会用“存天理灭人欲”那一套程朱理学的大道理去教育自己,不会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套儒家价值观念去要求自己。所以,贾宝玉在挨打之后,会对林黛玉说:
“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贾宝玉清楚,林黛玉会理解自己的真性情。
林黛玉为了给落花一个干干净净的归宿,将落花装进绢袋,埋入泥土,“质本洁来还洁去”是她的精神追求,对自然的怜爱,对青春的珍惜促使了林黛玉葬花;贾宝玉感伤杏花凋零,青春易逝,春去秋来,雀儿乱啼。宝黛二人都是悲天悯人的人,都具有民胞物与的情怀,天人合一的意识。他们的内心都充满了爱,对美好的生命的爱,这份爱,超越了等级,超越了物种。
贾宝玉是最能体贴父母双亡的林黛玉内心的酸楚的。第六十七回里,林黛玉看到薛蟠送来的家乡土物,产生了思乡怀亲的感情,贾宝玉不忍刺激林黛玉敏感的内心,于是故意东问西问,让林黛玉可以转移注意力。这是贾宝玉关心林黛玉的方式。
他们都是性情中人,都和虚伪的封建礼教格格不入,都追求人生的诗意和超越,都把心中的情感赋予了世间最美的情感,赋予了生命的美好。他们之间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建立在心有灵犀的默契之上的,这份爱情超越了世俗和功利,超越了情欲,是高尚的心灵的契合。
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是纯粹的,是唯美的,是知己之情。这份爱情,即使成了水中月、镜中花,也一样具有永恒的价值。
在古代人人都想做官,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出仕,以光宗耀祖,所以才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只有贾宝玉和林黛玉看不上这个,他们心意相通,不为世俗观念所影响,是一对精神上的伴侣,这也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