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9周日Day221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 D364
《中庸》第15章
【原文】
君子之道,辟[1]如行远必自迩[2];辟如登高必自卑[3]。《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注释】
[1]辟:同“譬”。
[2]迩:近。
[3]卑:低处。
[4]“妻子好合”句:引自《诗经·小雅·常棣》。妻子:妻与子。好合:和睦。鼓:弹奏。翕(xī):和顺,融洽。耽:《诗经》原作“湛”,安乐。帑(nú):通“孥”,子孙。
【译文】
君子实施中庸之道,就好像行远路一样,一定会从近处开始;就好像攀登高峰一样,一定要从低处起步。《诗经》中曾经写道:“妻子和儿女要感情和睦,就好像弹琴鼓瑟一样,互相融合,从不排斥。兄弟之间也应该相处融洽,和顺又快乐。只有这样,才能让家庭美满和顺,让自己的妻儿幸福。”孔子曾经感叹道:“这样的生活,父母才能称心如意啊!”
【感想】
道无所不在,修道有序可循,必须自近而远,由浅而深。
老子曾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两句话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
要想在行事过程中实施中庸之道,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从力所能及的当下做起。
所有的事情,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法就是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否则,“欲速则不达”,不但不能取得良好效果,反而很可能适得其反。
《中庸》第16章
【原文】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3]如此夫!”
【注释】
[1]齐(zhāi):同“斋”,斋戒。明:洁净。盛服:即盛装。
[2]“神之格思”句:引自《诗经·大雅·抑》。格:来临。思:语气词。度:揣度。矧(shěn):况且。射(yì):多音字,厌,指厌怠不敬。
[3]掩:掩盖。
【译文】
孔子说过:“鬼神的德行那可真是大得很啊!想看却看不见,想听也听不到,但它确实存在于万物之中,让我们无法离开它。但凡信仰的人,都必须斋戒净心,穿戴整齐,最为庄重地去祭祀,真是无所不在啊!它就好像在你的头上,又好像存在于你的左右。《诗经》中也记载着:‘神的降临,不能揣测,怎么能够怠慢而有不敬的心思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根本就不可能掩盖住!”
【启发】
这一章孔子借助对鬼神之说的论述,说明中庸之道无处不在,正面解释了“不可须臾离”的道理。
这一章和前面所说的“君子之道费而隐”的说法遥相呼应,意义广大而又精微。想看都看不见,想听也听不到,可是它却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谁都无法离开它。
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鬼神,都像空气一样,虽然看不见,听不到,但它是无处不在的,任何人都不可能离开它。
既然我们无法离开,为什么不虔诚地遵奉中庸之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