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总是相对的。哪有什么“绝对”好课?
我所说的“绝对”好课,是能模仿借鉴的,是语文的,是原生态的,是基于儿童立场的,是能给人长久启发的。
今天介绍的这节语文课,绝对好课!
2018年4月21日—23日,在江苏南京举行了”七彩语文“杯第七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令我没想到的是,这样的比赛竟然是——现场直播,而且是高清。
如此盛宴,怎能放过?
于是,这两天,一有空,就看课堂直播。今天上午活动结束,晚上看了颁奖。然后,我把这一届最好的三节课(特等奖)逐一整理,留作学习之用。
在这三节课里,A组的《七律 长征》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堂课,孩子们的表现力和思考力都得到了极好极充分的展示,教师得分最高,课堂效果最好,观众掌声不断,获得评委赞许。
这是怎样的一节课,这是怎样的35分钟?
看着视频,重新梳理,更发觉构思之奇妙,切入之精到,是一节值得好好琢磨,好好学习的一节”大“课。
取其”精华“,呈现如下的基本过程——
1.学习一首诗《七律 长征》,跟老师板书课题。2.律,横画,长短要均匀;长,注意笔顺。3.齐读课题。4.空一格,怎么读?空一格,再读课题。5.简单介绍七言律诗。6.长征,是题目。你知道长征吗?7.看地图,介绍长征。出示长征中的数字,看了这些数字,你产生了什么感受?8.是呀,太不容易了。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课题。
收获:三次齐读课题,目的不一,效果不同,层级递进,逻辑严密。尤其是第三次齐读课题的引导,也是一绝。问了两个问题,”你知道长征吗“,”看了长征的这些数字,你产生了什么感受“。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又直指核心问题,为下面的朗读做好铺垫。
1.如此长征,在毛泽东的眼中,是什么样子的呢?打开课本,放声朗读,争取做到正确、通顺。2.谁来读《七律 长征》?(评价:字正腔圆,有备而来。)3.全班齐读。4.诗是有节奏的。我们还要读出诗的节奏,读好诗的停顿。5.师生合作读,争取读出诗的节奏。6.有读诗的感觉了。同桌之间练一练,正确读出诗的节奏。7.谁来读?请你读。(评价: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读诗,就应该这样。)
收获:朗读的层次把握准确,正确、通顺、节奏。评价语言简明扼要。”诗是有节奏的“过渡语,承上启下。朗读形式多样,个读,齐读,师生合作读,同桌练读。没有一丁点花架子!
1.这首诗,毛主席仅用了56个字写尽了漫漫长征路。长征中,经历了这么多的山山水水,这首诗选取了哪些山,哪些水呢?2.这节课,我们就走进这首诗的山山水水。3.默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画出读不懂的地方。(生说不懂的地方)4.有两个词特别有特点,“逶迤”,都是走之;“磅礴”,都是石字。这两个字不光偏旁有特点,读起来还有味道。(师读,生读)5.通过这样的朗读和这两个词,你分别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五岭,怎样的乌蒙山?6.师生对话。师让生去黑板画出这两座山。(连绵起伏、险峻)
7.这两座山,在毛泽东眼中,像什么呢?8.师生对话。小浪花,泥丸。师图画板书浪花和泥丸。9.毛主席为什么把他们比喻成浪花和泥丸呢?10.李白写过一首诗,把庐山瀑布想象成九天,把瀑布夸大是为了赞美瀑布的壮美。毛主席把这样的山想象的这么小,又是为了赞美什么呢?11.别忙,好好想想再举手,可以联系这首诗的前后文本。12.万水千山,平平常常,普普通通。(板书“只等闲”)13.李白把小的夸大,这是李白的浪漫;毛主席把这样的山想象成这样小,这是革命家的浪漫,也是革命家藐视困难的情怀。14.再读这四句诗,体会革命家藐视困难的情怀。(生读,个读,齐读)
收获:这是课堂的核心,也是第一个高潮。尤其是对诗歌中重难点的处理,尤为精彩。教学的起点是学生的实际困难,即对“逶迤”和“磅礴”的不理解。由这两个字出发,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示范两字的读法,让学生感受“怎样的五岭和乌蒙山?”
到这里,课堂最精彩的部分出现了,教师让学生去画一画心目中的两座大山,这与后面的“浪花”和“泥丸”形成了视觉的冲击,反差巨大,为后面理解毛主席为什么这么写做了很好的铺垫,形象且直观。再加上,教师引入李白的诗歌做对比,一大一小,毛主席的情怀,很快被孩子们捕捉和感受。绝!
1.红军长征经历了山山水水,还经历了哪些水?2.这两句诗“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长征中的两个经典故事。(师简要叙述“巧渡金沙江”)3.这个时候,战士们什么心情?4.在这句诗里,哪个字最能表达喜悦?5.你能不能把这种喜悦读出来?6.不费一兵一卒,一枪一炮,就过去了。高兴吗?就这个样子,读。7.喜悦,你表现在脸上。谁能表现在朗读上?
8.如果“巧渡金沙江”充满着喜悦,那“大渡桥横铁索寒”便是血与火的考验。9.放视频,看着这样的情景,再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你读出了什么?10.两场战争,两种心情,一个喜悦,一个悲哀,一个勇敢,一个智慧,一个寒,一个暖。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在红军面前,只能是——“只等闲”。11.再来读这两首诗,读出这两首诗背后的温度。(个读)
收获:本堂课的另一个高潮。两句诗教学之间的过渡语,相当见功底。两句诗,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体会。第一句,教师讲故事,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抓住“喜”体会感受,表达朗读。第二句,结合视频,抓住“寒”,读出自己的想法。最后,老师的总结也颇为精彩。“一寒一暖”,转向”只等闲“,学生们对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精神内化于心。
1.当红军快要胜利的时候,毛主席登山回望,满怀豪情的写下了这首《七律 长征》。(师配乐朗诵)2.请同学们一起诵读这首《七律 长征》。3.谁来诵读?(生诵读,配乐)4.好一句“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岭逶迤算什么?乌蒙磅礴算什么?在我们的红军面前,不过是小小细浪,小小泥丸。5.谁还读这首《七律 长征》?6.金沙,大渡算什么?看我红军智勇双全。7.所有男同学站起来,你们是男红军,一起诵读《七律 长征》。8.所有女同学站起来,你们是女红军,一起诵读《七律 长征》。9.所有战士站起来,一起诵读《七律 长征》。10.课后诵读另一首七律,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收获:学生个体诵读之后的两处评价,实在精彩。“五岭逶迤算什么?乌蒙磅礴算什么?在我们的红军面前,不过是小小细浪,小小泥丸。”“金沙,大渡算什么?看我红军智勇双全。”
专家评课:这次赛课过程中,《七律长征》获得了本场比赛的最高分。这是一首内容比较深的诗歌。学生最初的阅读是是困难的。
这一节课最成功的是情感的带入。对诗歌内容作了教学处理,重点指向了颔联和颈联。这是重点和难点所在。体会诗歌的情感,就是要扣住这几句话中的重点词语和重要的表达方式。
同时,老师开发了丰富的课程资源,穿插了长征背景的介绍,学生绘画图式,长征途中的故事和视频。朗读和理解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种“情感带入”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的成功在于全班学生的“整体情感”被激发出来,不是个别学生的情感。
这些画面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一首较高难度的诗歌,学生不仅朗朗上口,甚至实现了“多数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这应该是一个极大的成功。
但是我想说,学生通过个人诵读、男女声诵读、全班诵读,他们的情绪达到了最高亢,最激越的顶点。学生的诵读是极有力量的诵读。但是,声调高的有点失去控制的时候。他们对语言的细致把握会有所欠缺。比方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这里,有一种胜利之后的轻松和愉悦。朗读时,要注意声音高低,快慢节奏的变化,对诗歌的精细理解。
听完了这节课,更发觉——
课堂修炼无止境,跋山涉水取真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