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12月以来我国及境外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截至2020年2月20日08时,全国累计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74642例[1],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疫情列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病具有发病迅速、传染性强、病程变化快等特点,我国已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2]。现已明确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成为传染源[3],疫情防控形势严峻。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和广东省康复医学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等相继发布了相关的康复专家共识,建议暂缓需要面对面及近距离接触的治疗[4-6]。基于以上建议中华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会组织语言康复学组专家,鉴于语言和吞咽治疗工作的特殊性,经过充分讨论提出以下专家建议,供从事相关领域工作的医护技人员参考,以便疫情防控期间能安全合理开展语言和吞咽康复工作。
疫情下的语言和吞咽医疗康复建议
1、医师治疗师工作与防护建议:疫情期间,医患等都必须严格按照新冠肺炎防护要求,做好防护,避免疫情播散。
1.1、康复医师工作建议
疫情期间,按国家有关疫情防控要求在严格防护下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筛查,认真追溯其流行病学史,对发热或疑似新冠患者应及时转往发热门诊。对非确诊及非疑似新冠患者医师询问病情、病史,谈话,评估查体时,不建议患者脱下口罩表现其语言和吞咽障碍症状,建议采用针对患者或家属的调查问卷来了解患者的语言和吞咽功能状态,直接交流需要保持1米以上距离,并建议使用肢体或手势进行辅助交流,也可以采用图形或文字交流板来确定患者的实际表达要求,减少唾液飞沫飞溅机会。便携式评估测量工具如录音设备、听诊器等,应在专门放置区域存放,在使用前后根据物体表面消毒标准进行消毒。建议康复医师按照2级医疗防控等级保护。
1.2、康复治疗师工作建议
建议康复治疗师按照2级医疗防控等级保护。治疗师开展语言吞咽治疗时需遵守以下准则[7]:①进行治疗时应正确佩戴N95口罩或医用外科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乳胶手套、帽子,每治疗一位患者需要更换手套、洗手;②每次治疗前必须检测患者体温,如有发热立即暂停治疗并反馈给相关医护人员;③治疗前后用75%酒精擦拭消毒设备,凡直接接触患者皮肤的治疗,如电刺激电极应尽量选择一次性电极,如条件不允许时应做到一用一换一消毒(75%乙醇);④住院患者尽量选择床边一对一治疗,如到康复治疗室治疗应错峰分流,采取一对一治疗模式,保持足够座位间距或者治疗床位间距,避免过多患者及家属在治疗室聚集;⑤康复诊室、治疗室及病区要随时保证室内外空气流通,每日至少开窗通风2次,每次不少于 30分钟,每日至少两次紫外线消毒,按照规定的消毒级别进行环境物表及地面的擦拭消毒。⑥建议语言康复治疗师做好适合患者的个性家庭训练计划,利用通讯或远程视频指导患者远程康复。
2、对待患者及家属治疗建议
2.1、疾病恢复期和居家患者:疫情期间,尽量采用电话、视频、网络、可穿戴远程康复设备指导治疗[7],建议充分利用互联网远程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远程居家康复,同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
2.2、非感染的住院或门诊语言障碍患者:建议避免面对面近距离治疗,尽可能借助语言训练设备治疗,构音训练以指导患者构音器官的主动运动、自主发音训练为主;吞咽障碍患者建议暂停感知觉刺激训练(接触刺激、反射强化或诱导等)、口腔清洁护理以及直接训练(摄食、饮水训练等),以吞咽器官的主动运动训练、吞咽电刺激为主。对于非确诊或非疑似的新冠肺炎而气管切开的患者,建议患者无发热、肺部感染基本控制、排痰较少的前提下才进行必要的训练,以床边训练为主,训练时建议患者佩戴防痰液喷溅防护罩,有条件的再佩戴医用防溅面罩(用橡皮筋拴住,面罩从鼻梁处往下到遮盖气切口),行吞咽电刺激治疗、体外膈肌起搏器治疗、构音器官的主动运动及呼吸运动训练。此外,如建议条件适合,患者在佩戴医用防溅面罩的前提下予以佩戴说话瓣膜训练,防止痰液喷溅及促进沟通。针对儿童语言认知问题,要选择容易消毒、浸泡的训练器具,如仿真水果、动物、积木类;图片可以选择过塑的卡片,尽量采用远程康复设备。
2.3、确诊病例及疑似患者:建议暂停面对面的言语、语言、吞咽康复训练。酌情采用远程康复及远程指导。
患者的居家康复建议
减少外出,规律作息,勤洗手,加强营养,注意饮食卫生。建议采用远程康复相关设备、辅助沟通工具、口部运动器、家用语言及吞咽设备。搭建家庭内各种沟通模式,实现家庭内辅助沟通,以保证患者需求沟通交流通畅,舒缓患者情绪反应,减少心理二次伤害。家属可以寻求网上康复治疗服务,指导制作简易的辅助沟通板、辅助指示标识等。
互联网远程康复训练对策
所有患者均按照图1的远程康复治疗流程操作,不同类别的患者对缺乏的环节均采用远程康复流程替代处理,对不同的患者就诊康复分类及对策:①原有接受医院诊断及康复评估治疗的患者,建议治疗师进入网络智能评估环节指导家庭康复;②原有接受医院诊断,但未进行康复评估的患者:建议进入筛查环节指导家庭康复;③未到医院诊治的语言吞咽障碍患者:建议进入资料收集环节指导家庭康复。各种语言障碍类型患者的居家康复训练对策见图2。
远程家庭康复
远程康复分远程直接康复、远程指导康复、远程教育康复三类。建议患者及家属通过视频方式联系康复专业医生及语言治疗师,采用专业的康复服务平台,就不同的障碍类型进行评估及康复。
1、评估:远程评估分为远程筛查、远程量表评估和远程智能评估三部分,其中远程筛查包括认知、言语、运动、自理、社会适应功能评定,可初步筛查出患者功能障碍的类型及程度,智能推荐进一步的康复评估项目及治疗项目;远程量表评估包括症状评估、发育评估、特殊教育评估、康复功能评估四个模块,其中吞咽障碍患者和构音障碍患者可进行症状评估及康复功能评估,失语症患者及智力障碍患者可进行症状评估,儿童语言障碍患者四个模块评估均可进行;远程智能评估主要针对认知障碍患者,包括感知觉、注意力、数的能力、记忆力、思维能力评估。治疗师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内容,发送到患者帐号,患者登录时将接收到评估任务提醒,按页面提示进行评估操作即可。
2、远程康复:包括传统训练任务及康复训练任务两模块,由治疗师端选择康复项目,并发送到患者帐号。传统训练任务中治疗师可根据患者障碍类型,选择康复指导视频;康复训练任务模块中,治疗师根据患者年龄段及障碍类型,系统会自动筛选出合适的康复训练任务,治疗师在其中选择训练题目,发送到患者帐号,患者即可在家进行直接的康复训练。治疗师康复项目选择并发送完毕后,患者用户端登录即可弹出训练任务提醒,按页面提示进行治疗操作即可。
任何一个患者,在疫情隔离期间,都不能隔离语言交流,不能隔离吞咽进食,希望科学的对待每一个患者的语言和吞咽康复,共同抗击疫情,争取早日康复。
执笔专家:陈卓铭、何雪常,李钰嫦,严嘉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语言障碍中心)
编写专家组组长: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
编写专家组名单(按姓名拼音顺序排列): 蔡德亮(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同仁国际康复医院)、陈革莲(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陈慧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陈艳(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康复医学科)、陈卓铭(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语言障碍中心)、冯兰云(天津市儿童医院康复医学科)、高立群(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病理与脑科学研究所)、顾莹(山东省第三院康复医学科)、郭壮丽(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何林宜(珠海市人民医院)、黄臻(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胡桂芳(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胡荣亮(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康复医学科)、赖靖慧(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兰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李一贤(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刘瑛(石家庄市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陆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康复医学科)、丘卫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乔鸿飞(西安交大二附院康复医学科)、孙洁(江苏省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邵伟波(南京脑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德强(滨州医学院康复医院)、王红(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孝文(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吴军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武效芬(威海市立医院康复医学科)、席艳玲(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谢菊英(湘南学院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许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徐宁(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神经康复科)、姚黎清(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阳伟红(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中心)、颜益红(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康复教研室)、于洋(天津市环湖医院康复医学科)、于增志(北京解放军总医院康复中心)、袁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康复医学科)、岳寿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康复中心)、张润宁(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康复科)、张庆苏(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听力语言科)、邹枫枫(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招少枫(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康复医学科)朱俊丽(佳木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语言治疗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