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讲的是民国一个家族的故事,男主人公不思进取但已经称为了一家之主的老爷,家族以什么为主要经济来源片子里好像没有交代,只知道这个家族历经几代而尚未衰败,从家丁丫鬟的规模来看好像并不是什么太大的家族但也不小,但这样一个历经几代不衰的家族留下的不是仁义廉耻而是留下了一个能让几位太太折腾的死去活来的“制度”。
起初在里面的老爷有四房姨太太,分别住大院二院三院四院,按照规定每天必须站在自家院门口听从老爷的安排,由管家宣布老爷今晚“临幸”谁,就点燃谁院里的大红灯笼,亮灯的那一方就可以得到老爷的垂青。
老爷的祖上“积德”,给他创造了这么一项完美的制度,不知道是不是古代皇宫里面”翻牌子“的变种。用”点灯“来表示自己的喜好,家族里上上下下都围着这灯转,几位太太为了灯拚的你死我活,下人们看灯的方向干事行事总没错,反正在家这个小圈圈里面,几位太太是老爷的附属品,女人们没有像现在的女人一样的有事业,有自己的圈子,嫁给人家就是人家的,下人们那更是奴才,吃喝起居几乎都是生活的全部,谁掌握了灯谁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甚至是别人的命运。
既然灯是关键,那么亮灯灭灯就绝非小事,至少在这个院里来看。每晚上四位太太要站在自己的院门口等候管家的宣布,掌灯的老爷子遍把三脚的灯笼在谁的院门口叉开,除了几家欢乐几家愁,点灯的一干人立即鱼贯而入按顺序亮灯,顿时院里明亮通红,好像被亮灯的太太人生命运都被点亮了。临幸完毕第二天早上又吆喝”#院灭灯“,照样一干人鱼贯而入熟练的按照程序灭灯,这个过程丝毫马虎不得。而且狗也看主人,谁亮灯谁就可以得到丫鬟们悉心竭力的伺候,老妈子跪着锤脚的待遇,而且在第二天的午餐时间可以随便由着自己的性子点菜,要是连续几天点谁的灯,那说明老爷这段时间特别喜欢谁,但如果没有亮你的灯,或者长时间没亮灯,不光会被其他几位瞧不起,还会被下人们冷眼对待,别的不说,就别的院里想起的那一声声锤脚的哒哒声都够你受的。第二天傍晚依然照此程序,几十年几代人代代如此,说到此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执行力。
看看制度执行的有效性:大太太已经是人老珠黄彻底退出历史舞台,每天的亮灯都没他的戏,但从电影里来看也绝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二太太绝对是个心机婊,善良的颂莲一开始甚至相信了她,直到在自己丫鬟的房里发现了二太太交给她的刺小人才如梦方醒,三太太唱戏出生,阴险毒辣,颂莲的洞房花烛夜她都要搅合给老四来点下马威,即便是被迫无奈而嫁给这个干瘪老头,受过新式教育还念过大学也并非是书呆子的四太太颂莲,也最终为了他而“争风吃醋“,甚至最终成为了疯子。几位厉害的太太都被这个”制度“神魂颠倒,打得你死我活。唯一受益的,就是这位老爷,在这个家族中无论在谁的眼中永远是香饽饽。就连颂莲的丫鬟雁儿,也因为和老爷有点苟且的关系而不给四颂莲好脸色看,天天往她衣服上吐吐沫,甚至在自己房里偷着点起了灯笼,最后宁死不屈被活活冻死。
如果在这个家里没有这样的一套”灯制度“,我们来想想,老爷的临幸或许就会没有那么高的逼格,来自整个家族的压力或许都没那么大,无形当中自然几位太太就不会对老爷那么尊重,其次每天要她们站在门口等灯的归属,这本身就是一个纪律上的约束,有点像军队集合,治掉了她们的懒散病,别小看这点,在这样一个封建的家族里面有了生气让太太们动起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再者如果没这制度,晚上老爷去哪儿了她们或许会不知道,没来也不关我事,自然受到别人的压力就会小得多,相互之间就会没那么多攀比,甚至或许还会当成姐妹相互团结友善起来,依照这几个货的个性,很可能不会把老爷放在眼里,逐渐的在家里飞扬跋扈起来,那还得了,整个家都可能被整垮了。围绕这个灯,家里的服务体系也设置完整,侍奉,吃饭都有相关规章制度,虽然不是皇家,但一切都显得那么正正规规。
有了完整的制度,再加上完美的执行,这个家族完全实现了”制度管人“。当然,这个制度要实现什么目的只能另说。
不光是这样一个家族,其他组织,公司,协会,国家,都需要建立起制度,有了制度,所有事情显得正规,就会把人塑造的慢慢向制度中规定自己该发展的方向发展,不会手足无措,不会无所顾忌,所有人形成了一个强大的整体,一个物质和人组成的强大的结合体,一个稳固的网,这个整体由所有人组成,又约束所有的人,个人再强,强不过一个整体,个人能做的如果不能顺从这个整体,可能被整体所淘汰。制定规则的是这个整体的领导者,他需要设计这个体系,还需要维护这个体系的执行,还要不被外来的冲击击垮这个体系,只要做到了上面三点,就能让这个体系为自己服务吧。
========================
个人体系:议论文或者书评的写法:
先写叙述情节,大致可以点点题,叙述一下题目在书里的展示,可以正反两面描述,然后把题目写出来亮明观点,再结合自己的观点分析书里的情节,证明有效性,最后推广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