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自入关后,在中原大地杀伤抢掠,无恶不作。恶名昭著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更是将老百姓当做了砧板上的肉,无所不用其极。 暴力之下,待宰的百姓,人人苟延残喘,连大气也不敢出。而彼时清朝的统治者本意不在一统天下,他们想的是抢到足够多的财宝就撤出关外,回到老家继续过游牧生活。当时大多数的清朝入关者所持想法皆是如此,都想把中原人抢的差不多了就回老家去。况且旗人也没把汉人放在眼里,而当他们是畜生,是奴隶。因此上,便如同宰畜生那样宰杀汉人。
但当时的皇帝,顺治皇帝,实乃一代明主。他不忘祖先一心要入关做中原皇帝,享九五之尊的雄心大志,受天下万民叩拜之礼,实在是比回草原上做个部落首领来的痛快。况且草原部落之间彼此纷争不断,而且中原朝廷也不停与草原各个部落征战,要求其或臣服、或上贡,一不顺心便要来打。与其受中原朝廷的鸟气,时刻防范其他部落的偷袭,还不如自个做了中原朝廷的皇帝。因此,虽然朝中的旗人大臣们都想着大捞一顿就退回关外,但是顺治帝却不这么想。他想的是子孙的万年皇帝梦。顺治要想稳稳当当的当中原皇帝,就得改变眼下烧杀抢掠的策略,得实行仁政。顺治虽是番邦,但中原的书着实读的不少。想那秦始皇统一六国,手下精兵良将,攻城略地自是不在话下。然而就因为对百姓实行苛政,最终秦王朝终于二世。可见若想长长久久的呆在中原,必须改变眼下的现状。无奈自己还未掌实权,大权都在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的手里。
这多尔衮却是个狠角色,既是攻城略地的猛将,又是弄权的高手。皇太极死后,小皇帝还太小,他便成了摄政王。他设计杀了袁崇焕,又设计令吴三桂起兵谋反。他带领清兵入关以后,便发出诏书,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一夜之间,满城男子便都剃了头。可见此人之言出法随到了何种地步。多尔衮便是这样一个心狠手辣、想到什么就必得达成什么的狠心之人。他自恃功高盖主,觉得皇帝之所以能入关,全仗着自己一刀一枪的拼来的。自己多年征战,战场上费心竭力指挥大军终于得能入关。长期的征战使得身体病痛不断,也因为常年征战使得身体透支,膝下便只一女。而这个小娃娃皇帝却不费丝毫之力就得享九五之尊,自己还得向他跪拜,真是气炸了胸膛。一气之下便想撤了这个小娃娃自己当皇帝,当想到这当中的许多难处,便即作罢。
这首要的难处便是自家的宗室这关过不去。宗室族长代善是个老滑头,但是关键时刻能镇的住场子。他绝不会答应自己这么干的。这代善的首要任务就是维持八旗之间的一个平衡。一旦发生皇位之争,八旗就会各为其主,到时内内部一乱,旗人在中原就呆不下去了。还有一个难处,多尔衮当年被顺治的娘迷的五魂三道的,要不是碍于自己的哥哥皇太极还活着,否则早就和嫂子好上了。皇太极一死,多尔衮就迫不及待的来找皇太后,也就是顺治的娘了。皇太后为了自己的儿子,只得虚以逶迤,况且若没有多尔衮这么一个盟友,只怕自己儿子的皇位也坐不稳。当时旗人入关不久,类似小叔子娶嫂嫂这种事在游牧民族中很常见,皇太后倒也心安理得。但是顺治却是从小读中原的圣贤书,在顺治的心中,这种事就是不顾礼义廉耻,不知羞耻。他其实已经完整得接受了汉人的文化,便深以此事为耻。多尔衮顾虑到皇太后,虽然若多尔衮真想造反,孝庄太后也拿他没法子,但是总是有这么个顾虑在,便不好下手,只得另寻时机。因此,便有身边人献策,既然如此,干脆让皇帝封个皇叔父摄政王,上朝不用跪拜,就按太上皇的礼仪来办。到最后,干脆连“叔”字也省掉了,叫皇父摄政王。意思就是我多尔衮是当今皇帝的老子,是太上皇,你们其他人见了我,都得按照皇帝的礼仪来。
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何况帝王之家,礼仪一分也是错不的。顺治因年少,手边无实权,只能隐忍。这多尔衮却是越来越嚣张。隐患就此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