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平王五十一年,公元前720年,周王朝周平王与郑国郑庄公之间的关系开始恶化。
原来,郑武公和郑庄公先后担任周平王的卿士。周平王害怕他们时间长了把持朝政大权,尾大不掉,暗地里又把朝政分托给虢公。郑庄公埋怨周平王道:“天王为什么分政给虢公呢?是不相信臣下吗?”周平王不承认,说:“爱卿听谁说得?没有这个事情啊。”
为了表示诚意,周王朝周平王与郑国郑庄公之间交换人质:周王朝周平王的王子狐去到郑国作为人质,郑国郑庄公的公子忽去到周王朝作为人质。周历三月二十四日,周平王驾崩。周王室的人想把朝政交给虢公。郑庄公知道这件事情很恼怒。他对祭足说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寡人一定要治治这个不知道天高地厚不听话的所谓天王!”他又问祭足道:“周王朝的麦子什么时间成熟?”祭足回答道:“大概四月吧。国君问这个干什么呢?”郑庄公说:“到了周王朝的小麦成熟了的时候,寡人命令爱卿领兵把哪的小麦强收了!”“国君这样做不好吧?”有什么不好的!寡人命令你这么做!出了事,有寡人呢!”这年的四月,祭足领兵强行割取了温地(周地,在今河南省温县)的麦子。秋天,郑庄公又派人强行收割了成周(周代称雒邑为成周,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的谷子。周王朝与郑国由此结下了仇恨。
言语不由内心发出,即使交换人质也没有益处。设身处地的将心比心来办事情,再加上礼仪的约束,虽然没有人质,谁又能离间呢?假如确有诚意,即使是山沟、池塘里的苹、蘩、蕰、藻这一类的野菜,一般的竹器和金属器皿,大道小道上的积水,都可以进献给鬼神,进献给王公,何况君子建立了两国之间的信任呢,按照礼仪办事,又哪里还需要什么人质啊?《诗经·国风》有《采蘩》、《采苹》,《诗经·大雅》有《行苇》、《泂酌》这些诗篇,就是为了表明忠实守信的。
从天子到普通老百姓都一样:人,无信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