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生活不易。我们常常被各式各样的KPI、deadlines所驱使,早已忘记自己究竟为什么而活。仔细想想,我们成天忙忙碌碌,有多少事情与内在渴求相符,是自己真正想完成的?若所做之事,大部分可视为迫于无奈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必然是不快乐的、想要中途放弃、抑或是敷衍了事。为了避免陷入这种自我怀疑,我们有必要倾听自己的内心,扪心自问:我究竟想得到什么?想成为什么样子的人?想在史书工笔里被如何描述和记载?
回答这些哲理性问题的前提,则是了解影响个体一系列行为和情绪的关键性因素:动机。动机驱动我们朝着期望目标前行,是我们自主掌握人生的关键要素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为行为提供能量和方向的内在过程”,是令我们锚定目标持续前行的内在火种。举几个例子:都市白领放弃令人艳羡的高薪待遇和生活水准去农村支教,出自履行社会责任的动机;家庭条件优越的姑娘嫁给穷小伙儿,出自忠于爱情的动机;女士们执意减肥,出自追求美丽的动机;你和我发朋友圈故扮文青,则出自扩展优质人脉的动机。
然而,若仔细想来,这些个动机背后所蕴含的本质却并非如出一辙。有些动机的形成和强化依赖于外界给予我们的反馈。这些反馈会直接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判断。一旦外界的刺激和正向反馈减少,我们就会立刻丧失兴趣,行动力也会随之减弱。另一些动机的形成及续航则完全来自于个体内心对某个信念的无条件认可和支持,不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若拥有后一类动机,我们便会为实现某一目标竭尽所能,哪怕遍体鳞伤也无怨无悔。
从性质上看,动机可划分为生存动机和社会心理动机。前者用以维持生命,是最基本的动机;后者与社会生活相关,建基于个体就自身社会性需求的满足。人作为社会性动物,应对繁杂的人际关系,处理忙碌的工作事务之余,还需要受到他人的尊重与肯定以获取内在成就感;这些都包含在社会性需求的范畴里。比如,全国每年有数百万大学生毕业。他们的父母无一例外地希望孩子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但那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们则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有着许多 “不切实际”的憧憬。他们或许渴望从事那些看似并不稳定、毫不“赚钱”的工作以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同龄人眼中的弄潮儿。在心理学看来,父母着重考虑的是生存动机的最大化满足,而“子女”们却更愿意审视社会心理动机。所谓“人不轻狂枉少年”,在基本生存不受威胁的前提下,青年才俊们大都优先社会心理动机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