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海东一美术馆在举办“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一共展出了57位画家的自画像,时间跨度从16世纪到21世纪,涵盖的艺术流派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艺术时期。这一次参观既是一睹各位美术大师的容颜,也是了解西方美术的演变历史。
一、文艺复兴时期
丁托列塔是一位画家,但在自画像里,她更愿意表现自己擅长音乐。
二、巴洛克时期
画家鲁本斯给秃头的自己戴上了一顶帽子,不让别人知道他秃头了。
三、新古典主义
在自画像里,画家的胸前佩戴国王赏赐的勋章,显示自己与皇室的良好关系。
四、现代艺术
画家夏加尔思念家乡和亲人,画面的背景是记忆中的家乡景色和朝思暮想的爱人。
画家莫兰迪没有画眼睛,引导观众把注意力放在自画像的色块上。而画家查尔斯•杜兰德着力描绘他的眼睛,画出了晶状体晶莹剔透的质感。
五、当代艺术
当代画家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志性艺术表现形式来评价自己。
凯蒂·拉·罗卡提出了肢体语言的概念,将她的身体转化为语言。她是一位与脑癌斗争的艺术家,在治疗中进行了多次颅骨的X光检查。
凯蒂·拉·罗卡的自画像里没有出现面容,而是用颅骨的X光影像和手的图像叠加,并在颅骨轮廓线上不断书写“you”这一单词。
蔡国强用火药炸出来的自画像——炸蔡,让人联想到“榨菜”。
自画像是画家对自己的评价,展现了画家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
看完这一次画展,让我开始想一个问题:我如何评价自己。
如果我要为我自己画一幅自画像,我会怎么画?
-画面中会有我的家乡景色?有我的爱人?彰显我的职业身份?有我的贵人?
-有我的奖状?有我喜爱的事物?
-我坐着还是站着?我的手里拿着什么?我的头发是乱糟糟的还是清爽的?我会穿什么颜色和材质的衣服?会戴配饰吗?身旁有绿植的衬托吗?画面里有阳光吗?
-我的神情是充满期待的?忧郁的?严肃的?落寞的?
-我会用什么艺术手法来创作?波点?烟火?油画?素描?装置艺术?
思考如何画自画像是人认识自己的一个方式。
图片来源:东一美术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