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2021年4月11日
接下来作者对这两个阶段儒学动向的基本区别及其与道学之间的分歧进行了讲解。
宋初古文运动,柳开致欧阳修阶段,承唐代韩、柳古文运动,“因文见道”传播韩愈的道统观,成为宋代儒学的基本基本预设之一,但对“内圣”问题关注不多。
北宋中期,王安石,有三点显著不同之处:第一:尊韩不如古文运动领袖,越韩直承孟子; 第二:发展了一套“内圣”(即所谓“道德性命”)和“外王”(即新法)互相支援的儒学系统; 第三:获“致君行道”机会使儒学从议论性转成政治实践。
王学的“外王”构想,二程最初是积极赞助者,但在“内圣”领域,王与二程则格格不入。作者举两例记事予以说明。王与程灏在“道”的认识方面的辩证,被视为王氏“新学”与二程”道学“在政治文化领域互争霸权的开始。至乾道四年,王学仍有巨大影响力,与秦桧长期执政有关。科举取士以“王学”为主,禁程氏“专门之学”。淳熙后“道学”转盛(张栻,吕祖谦,朱熹等人努力占据科举阵地),王守仁后改从“良知”新说。《颜钧集》证实了阳明学的传播与科举文化关系密切。科举制度在16世纪中期阳明学压倒程、朱官学与12世纪中叶以后“道学”取代王氏“新学”都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是宋代道学与政治文化二者间内在关联的重要环节。
围绕三者(古文运动(文学史)、改革运动(政治史)、道学(哲学史))的一条主线,就是儒家要求重建一个合理的人间秩序。作者在此讨论了道学在古文运动与改革运动之间的传承关系。北宋儒学复兴初期,长期混乱期待文治秩序,偏重政治秩序方面,故“外王”为当务之急,“内圣”可从缓,至改革运动高潮时期,“内圣”与“外王”必兼备。“道学”的创立与王同一时期,响应古文运动领袖重建秩序的号召,但也批判王氏的“内圣外王”(王氏“新学”)。在重建秩序与行动取向,“道学”与“新学”是一致的,但在“内圣”的性质及其与外王关系方面,两者却存在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