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是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对于当年参加过襄渝铁路修建的三线学兵来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我会永远铭记这一天。明年就是我参加三线建设52周年。51周年前3月15日,就在这一天,为了积极响应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三线建设要抓紧”的伟大号召,当时未满十六岁的我,打起了背包,告别了城市和家庭,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开往三线建设的征程,奔赴巴山秦。从这一天开始,在陕南的大巴山脉,战斗和生活了两年零八个月,度过了那段令人难以忘怀的艰苦岁月。十六岁,还未成年,放在现在正是上学读书的青春好时光,但在当时那个年代,比我们年长的“老三届”已经上山下乡,能去参加三线建设,已经是很光荣、很荣幸的一件事情了。很多同学因为家庭原因,受政治影响,尽管报名也未获批准,后来被学校分配到服务行业。因此说。这一天是我们这一届学生人生的紧要处,很值得我们去回味。也是值得纪念的日子。时光可以隔阻一切,但永远也阻隔不了当年三线学兵的回忆和纪念。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年未满16岁的满头青丝的童稚少年,转瞬间已经是两鬓斑白的花甲老人了。我深信,每年到了3月15日这一天,每个当年参加三线建设的学兵,心里都涌起一股激情,为自己,更为“三线学兵”这个光荣的称谓。回忆的思绪,让人又一次飞回到49年前,回到那段令人难忘的青春岁月。
回想1971年的3月15日,开过欢送大会之后,数辆大卡车满载着这群单纯的初中学生在盘山公路上缓缓前行,他们心情格外愉快,车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要知道,在那样一个特殊年代里,能成为一名三线建设者是何等的荣幸。更何况这是一群没有见过世面,从没有进过大山,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少年。汽车慢慢驶离关中平原,进入秦岭。美丽的山川、欢快的小溪以及山顶千变万化的云雾,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看到,那种兴奋之情真是难以用语言来描述。 然而这种兴奋只是暂时的。当时的交通条件还是比较落后,很快便发现,汽车在山路上行驶了整整一天,可到夜幕降临,还是没能走出大山。带队的干部,安排在途中的宁陕县城,休息了一晚。第二天一大早,又继续踏上了去往陕南安康的征途,经过的长途奔波,汽车终于在第二天晚上顺利到达了安康县城。宿营地距离要去的目的地岚河,仍有几十里的路程。当时通往岚河的公路还不完善,第三天早上,大部分学兵在军代表的带领下步行,翻山越岭,跋涉几十里山路向目的地前进。带队干部从选出几个身材矮小、体力较弱的学兵(未满16岁),在安康县城码头,乘船逆汉江上行,其余的直至第三天,才抵达了目的地——岚河镇郭家河村,开始了为期两年零八个月艰苦的“三线建设”生涯。
对往事的回忆中,我的耳边似乎又一次回响起那首歌曲《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久违的旋律。时间已经过去了四十九年,但是我仍然清晰的记着这首歌曲的歌词:
背起了行装扛起了枪
满怀豪情斗志昂扬
毛主席挥手我前进
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打通昆仑千重山
又战东海万倾浪
林海雪原铺新路
金沙江畔摆战场
精心设计精心施工
万里山河铺上铁路网
我们同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并肩战斗,开隧道、建桥梁,面对着艰难险阻,克服困难,坚强地完成了繁重的施工任务。而正是经过这960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斗,最终创造了一段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这段岁月,也成为每个学兵一生当中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想起了在三线建设中牺牲的学兵,脑海中浮现出连队陈凤阁那年轻的面容。他是在一次隧道塌方中牺牲的。在修建“襄渝线”隧道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水平还不发达,还没有现在修地铁用的盾构机。先后有陕西省的两万五千多名中学生参加了三线铁路隧道的建设工程。当时惯常的做法很是原始,是采用风镐钻孔,再用炸药,炸开岩石,再将岩石用矿车清运出去,这种传统的操作方法极易造成塌方等事故的发生。在两年多的修建襄渝铁路时间里,先后有100多名学兵因公牺牲,长眠在这块充满理想与希望的土地上。
51年前,陈凤阁是我们的好战友,随学兵十四连一起到襄渝线参加三线建设,我们在一起吃苦受累,在一起流血流汗,在一起从事着艰苦的施工,一起从事紧张繁重而且危险的体力劳动,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吃苦在前,不叫苦不叫累。不幸的是他的英年早逝,牺牲在自己的施工工地,永远地长眠在巴山之巅的铁路隧道。十六、七岁,真是花一样的年龄,可他们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毅然决然的告别了家乡,告别了父母,积极投入到三线建设的热潮中,并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这片热土上,为襄渝铁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的学兵也是最可爱的人!
今天,我们值得告慰烈士的是,襄渝线早已成为贯穿祖国中部和西部的大动脉,陕南安康的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安息吧,我亲爱的战友!
为纪念这一天,特撰写拙文,以抒当年学兵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