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也算是比较古老的沟通方式了。我一直认为,放在今天用是有了不一样的含义的。曾经的家访,大抵是因为通讯技术的不发达,只能用这样一种方式去了解孩子背后的家庭,探索孩子的成长环境,这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向老一辈的教师们致敬,相较于现在的书面沟通,我们都觉得是一项大工程,那么当时的家访应该是更为巨大,一位老师,需要怀着怎样的一颗爱生之心,才会不计时间、精力地去做这件事。
当然,发展到现在,通讯手段足够发达的情况下,家师沟通足够多样的情况下,家访还有没有必要呢?我认为,有!只是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含义。
记得教第一届学生时,有一年暑假,开展了一个大计划,就是家访了15位孩子。起初只是因为有孩子假期给我打电话,表达思念,出于好玩,也为了给孩子一个惊喜,和家长提前商量好的情况下,突然造访,至今还记得当时孩子的惊讶和狂喜。记得有一个小姑娘开门看到是我,直接在家门口愣住了,直到孩子妈妈把我让进客厅,小姑娘才开始大喊大叫:付老师!居然是付老师!我不是在做梦吧!
那一刻,我有一个感触,我来家访说什么、做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来到了孩子日日生活的家,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惊喜,这个行为,其实也走进了孩子的心里。记得当时还有孩子,执意把我拉进她的房间,给我看她的作品、她的玩偶、她的小秘密……恍惚间,好像我不是老师,我是她的小闺蜜、小知己。那种感觉,虽然不能具体解决什么问题,但对于拉进师生关系特别有益,仿佛自那次起,我们有了心照不宣的小秘密,这种关系,其实不正好规避了很多问题吗?
也许,新时代的家访,意义就在于此吧。
短信留言沟通。应该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了,短信、微信已经成了人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这对于解决班级中的一些杂事,特别方便,尤其是一些通知性事务,不需要过多的沟通,通知到即可,方便了双方时间,解决了具体事务,一举多得。
但同时,由于短信微信留言,双方互相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和情绪,且对于信息有很长的考虑、酝酿时间,这对于解决某些问题时很容易产生歧义。比如,关于孩子的具体行为上,如果家师一直保持信息留言沟通,那么双方只是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理解,很容易带上自己的情绪,往往自己的情绪对方又接受不到,这不就不利于沟通的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