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论语·先进篇》,孔子学生季路问他关于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季路再问道:“敢问死。”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子路是孔子最勇猛的学生之一,但是他对与生死和鬼神的态度不是很明白,就去问孔子关于生死的问题。这段对话明显体现出孔子对子路问这类问题的不高兴。
孔夫子生于乱世,在乱世中,旧文化和旧制度遭到破坏,社会上有重建文化传统的需求。孔子作为“大成至圣”、“天降木铎”的最大的志向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而使天下归于太平,所以他思考的方向主要在人事上。
"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说:尚未知道生,如何能知道死;欲知死后的状况,应当先知生前的状况。孔子的前一句回答其实已经强调了类似的意思,人为重,鬼次之,学问需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人事尚未处理好,不必考虑鬼事。一个人生的事情都还没有完全了解,就急着去研究死亡的事情。那是拿着钥匙找钥匙,拿着灯笼寻灯笼,可能永远都不会找到真正的答案!
传统的说法认为孔子不信鬼神,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且不说他的思想脱胎于上古商周文化,这个文化本身是信奉鬼神的。“未知生,焉知死”恰恰说明了他对鬼神存是在敬畏之心的。活的人事还没有研究透彻,如何能去思考鬼神之事。但作为一个理智的学者,孔子志在人事不能兼及神明,他敬畏鬼神也与普通人信仰、崇拜鬼神压根是两回事。
孔子和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一就是反对盲目崇拜鬼神。孔子很重视祭祀和祭礼,特别是祭祀祖先和君王,但那也出于“礼治”的需要。孔子对鬼神的态度是存而不论,鬼神可能有,也可能没有,只需用恭恭敬敬的态度去对待鬼神就好了!也就是“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敬神如神在”等等。
孔子相信天命,相信因果报应,认为天命是至刚至大、至公至正的终极权威和主宰者,但是天命所降给人类的,不论是福是祸,一切依据其实都是个人的行为道德,他不认为鬼神是主宰者或是操纵天命的力量。
可见孔子是反对在人世间的事情都没做好的情况下,而把时间、精力、金钱等花费在敬奉鬼神上面,你去臆想不知道的事物不如从现实的生活开始做起。人事第一,鬼神靠后;活人第一,死人靠后;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他主张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活人的事情还没有弄清楚,活着的时候应该怎样做人还没有弄懂,哪有时间去研究死人的事情和该为死人做些什么?
所以,做人的道理都不晓得了,就想追求做鬼的道理,这是庸人自扰!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与其烦恼死后的事情,不如用心照顾好当下的人生——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今生今世要好好约束自己的心和行为,损人利己的事就不能做,要做就造福社会、有利苍生的事情。 假如真能做到不妨碍人、不伤害人,有益他人,我们就可以安安心心,不必担心死后的去向。
那么,孔老师主张的是什么?他主张为了实现世界大同的理想积极进取、不屈不挠,知其不可而为之。具体体现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极端重视时间、不让时光白白耗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好学以及乐学的学习态度;“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探求真理的勇气等等。
其实,他还有深一层的意思,在死亡以后的世界,人还是会延续作为人时的思想。人与社会关系,相处方式还是就有借鉴的作用。人总是要死的,死是一种确定的意义,不必着急,而活着是一种不确定,这种不确定给人们带来的问题是,如何让我们短暂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我们要追求的就是如何活得更有意义的问题。
“未知生,焉知死”不正体现了孔子核心的中庸思想吗?过犹不及,既不过头,也不能不够,这种思想运用在人生的生死上,就是对生死泰然处之,哀而不伤、乐而不淫。以儒家的入世思想看来:人活着最重要的价值,就是实现自己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如果不能尽到自己为家庭、社会、民族、国家应尽的责任,而是只想自己逃跑做“神仙”,这样的人,那就是自私自利的,也是儒家所鄙弃的!
欢迎交流、分享 敬请关注“山色归读”!
“山色归读”之孔子国学系列:
13、从“孔子拜阳货”说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