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前,经常听到过来人说某某人的老公脾气好,女人如何幸福。母亲因为父亲的脾气不好,和他生了一辈子气,当然希望我能找个脾气好的老公,和和顺顺地过一辈子。
结婚后,我才慢慢开始否定这句话。一个人的脾气,根本就是看对应的人是谁。在我母亲面前,父亲是脾气坏的,但在同事和我爷奶家人面前,他的脾气却是十分柔顺的。归根结底,脾气的好坏,是看对方在自我心中的分量如何。
父亲出身农门,没有受过多少教育,他有农村孩子朴实肯干的优良品性,但也有许多封建残余根深蒂固无法铲除。他们那一代,通过参军跳出农村的男人,大男子主义极强,也特别孝顺。在父亲的意识里,我母亲之所以能来到城市,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全要归功与他,因此他在家里就有绝对的话语权。而母亲也是个有个性的女人,凡事不肯低头。单就小家庭的事情,父亲都可以退让。但唯有在孝顺父母方面,永远都是两个人吵架的导火索。因为奶奶的强势,在父亲参军期间,对我母亲百般刁难,让一个独自在家带三个孩子的女人受尽折磨。于是,关于“孝顺”公婆,就是母亲这辈子也过不去的坎儿。而对父亲来说,“孝顺”不只是情感问题,更是在村子里的面子问题。两个人,就是在此事的衡量上,心中的砝码不是一个重量,无法达成一致,为此两人吵了一辈子,闹了一辈子。
那时的我不懂,一味相信了母亲所说的“脾气”。等到了婚嫁的年龄,我尤其看重一个人性格。选中老公,就是因为他品性好:不吸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特别是喝酒,脾气再好的男人,也会通过醉酒来发泄心中的不满,我是绝对无法接受的。但日子长了,我发现老公的并不是什么“好脾气”,只是因为他文雅的长相欺骗了我。像他这样一路拼杀过来的农村孩子,脾气好的话,早被社会吞噬地连渣滓都不剩了。
诸事顺利的时候,每个人的脾气都是好的,但生活不会一帆风顺。男人一生最看重的就是脸面,父亲的脸面重在村里人的口舌,老公的脸面则重在儿子。他们这些从农村出来自己打拼天下的男人,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一张脸面。而儿子就是老公最大的脸面,是他所有荣耀的继承和发扬。
老公什么事都能顺着我,唯有儿子的事一定要插上一手。从小儿子的奶粉吃什么牌子,穿什么衣服,长大后上什么学校,争论的结果,都是随老公去吧,反正他也是为了孩子好。到了儿子的叛逆期,厌学,性格大变,成绩一落千丈,这让我俩都无法接受。我的崩溃过后,很快就想开了,但他不行。对儿子无计可施之余,就把恶气撒到了我的头上。什么恶毒的话都能说出口,半辈子的好脾气全都荡然无存。我一直以来,放弃了自我,全部精力都给了孩子,给了这个家庭,但换来的却是他口中的“啥都不管!”“怎么教育的孩子!”“你当妈的水平太差了!”孩子的事,我已经是伤心至极,还要再加上他的全盘否定,简直是心灰意冷。
好在两个人的感情基础深厚,慢慢地都调整好了心态。关于孩子的教育,两人达成共识:儿子已经长大,他的人生就放手让他自己去把握吧!放下我们父母的面子,孩子只要健康快乐就行了。许多人在看了《你好,李焕英》后,都在疑问:“孩子真的只要健康快乐就行吗?”是啊,不然你以为你能决定孩子的什么呢?还好,儿子虽然距离当初的设想相去甚远,但情绪逐渐平复,成绩也日渐回升。结局总是不会如你所料,但好像也没有那么糟糕。
关于“好脾气”,我用半生明白了,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取决于对应的人和事在自己心中是否足够有分量。 不是吗?青春期的儿子,对父母可能全是坏脾气,但对于同学朋友却是出奇的好脾气;老公对待我的事会脾气特好,但对于儿子,我只有按照他的意志去行使母亲的义务,否则就不会有好脾气。父亲那一代,是传统观念大于爱的一辈,所以在我母亲面前显得“脾气坏”;我们这一代,是经济独立互相尊重的一辈,所以婚姻中的男人普遍“好脾气”;儿子这一代,是爱情至上、自我意识爆棚的一辈,为了爱会好脾气,但若是损伤到了自我,恐怕就会翻脸变成坏脾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