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书,光听名字就觉得很有欲望,比如《七个被绞死的人》,看到这个书名,不由自主地就会好奇,这七个人究竟经历了什么被判处死刑,是另一群恶贯满盈的星宿老怪,还是又一场《局外人》的悲剧呢?即将走完自己或短暂或漫长的一生的七个人,在面对死亡时,是恐惧?焦虑?坦然?还是苦难终于结束的长叹?可有些书,看一眼书名就觉得,我们之间缘分已尽,比如《如何走向人生巅峰》。
前些天,在环球港的西西弗书店,心血来潮地翻开了毛姆的《人性的枷锁》,不经意看到坐在旁边的姑娘翻着《马云传》,我发自内心地油然而生一股躲她八丈远的厌恶感。
对于我来说,阅读是一件让紧绷的心弦放松的事情,我们在阅读中找到知己,解答疑惑,满足好奇,见识我们不曾体验的人生经历,认识我们这辈子或许都不会有交集的小人物,欣赏不曾踏足的各地美景,画饼充饥式品尝期待已久的特色美食……
如果,从阅读的一开始就带着功利的心思,拿在手里的那本小说家呕心沥血的故事似乎退化成了《微积分》和《线性代数》,不知道精彩绝伦的故事温暖人心的文字所带来的如沐春风之感还能剩下几何?
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讽刺,你越是想求富贵,便越是不得富贵,你越是想求爱情,便越是不得爱情,同样,你越是想求意义,也便越是不得意义。无心插柳柳成荫,可是,很多时候,即便我们心知肚明,可仍旧无法做到坦然面对,结果,原本可以长成参天华盖的柳树,被我们的努力活生生地浇死了。
不过,或许促使那姑娘拿起那本人物传记的冲动并不是过亿的资产,而是马云先生为教育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谁知道呢?
这样的书名,无外乎两种内容,要么是讲述别人追求生命意义的纪实文学,要么是传授如何找寻生命意义的方法论述。《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两者都占了,前半部分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在纳粹集中营中艰苦的生活,后半部分作为心理学家以心理治疗的视角向读者建议了寻求生命意义的方法。
我很认可作者的一句话。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个性的,不一样的生活经历决定了我们拥有完全不同的认知,于我而言极其重要,甘愿为之赴汤蹈火奉献牺牲,对你来说或许狗屁不如。所以,对于生命价值来说,重要的并不是其在普世层面上的意义,而是生命价值的个性,是具体到我们每一个独特的灵魂时所呈现出的不一样的光泽。如何能够让迥异的每一个个体都能绽放出不一样的烟火,才是生命价值永恒的话题。
所以,纪实文学说到底都只是别人的生命,除了让我们感受一下纳粹的残忍和作者的不容易,似乎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说还有什么的话,那大概就是可以作为说教的又一力证吧!(瞧瞧约翰克利斯朵夫,《活着》中家人全部惨死的老大爷,在纳粹集中营苟延残喘的维克多弗兰克尔,和人家相比,你简直就是在天堂,还有什么不满足,有什么活不下去的?!)
在后半部分,作者提出了三种找寻生命意义的方式:事业,爱情,忍受苦难。
其实,我总觉得,归根结底只有一个,就是忍受苦难。
追求事业也好,寻求甘心守护的爱人也罢,或是别的什么,在追逐的路上注定是荆棘遍布,不会一帆风顺,或许上一秒还是世界五百强,新冠病毒冲击之下,连员工工资都拿不出手而面临破产。谁又能够保证你喜欢的人就一定钟情于你呢?这世界上挣扎在爱情这潭浑水之中的人比夏天的蚊子都多。
当我们的追寻之路不那么一帆风顺的时候,当我们面对艰难险阻的时候,如何还能保持当初的赤子之心呢?
这才是生命意义核心所在。
作者说,我们要忍受苦难,当然不是不必要的苦难,在面对不必要的苦难之时,我们需要做的是绝地反击,忍受不必要的苦难就是自虐。我们要忍受的是无法避免的苦难。
作者通过几个心理学案例,向读者展示了忍受苦难的事例,实际上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比如,因为妻子去逝无比伤心,这说明你很爱你的妻子,那么,如果反过来,你去世了,这时候难过伤心的不就是你的妻子了吗?你的痛苦避免了妻子遭此罪孽,应该高兴。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不就是鲁迅先生笔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吗?
当我们面对无法躲避的拳打脚踢之时,我们要拼了命地咂摸被强塞入嘴的苦涩无味的焦子粒,要从中死命地寻求那所谓的麦芽糖的香甜气。
阿Q最是擅长这样的咂摸和搜寻,要是没有这样的能力,阿Q要怎么才能拥有被儿子们打的辈分?没有这样辈分的支撑,阿Q又要如何拥有这样的寿数呢?
从前,我们愚昧无知做社会的蠹虫,先贤们说我们太过阿Q了,所以,我们发了疯地普及教育,我们努力读书,等到我们站在知识的殿堂不再愚昧无知之时,心理学家说,我们太不阿Q了。
或许,下一次,能够有人站出来告诉我们,如何才能掌握好阿Q的度,做一个中庸的阿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