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明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唐朝,是繁荣与开放的时期,而最能反映唐朝社会风貌的,就是诗歌了。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唐诗三百首》中那些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唐朝诗歌的代表,几乎人人都可以随口背上几句。领略唐诗,不仅可以让我们熟读诗歌本身的豪放与洒脱的内容,还可以通过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背景,体会他们的思想感情,感悟他们的人生志向,从而获取人生哲理。
读唐诗,我们就如同处于作者视角,感悟唐朝,为这个时代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李白,唐朝的“诗仙”,是浪漫主义诗派的代表人物,也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的诗风浪漫而又飘逸,雄奇而又瑰丽,充满着一种昂扬自信。他的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写出了他想象的雄奇瑰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写出了他的乐观,昂扬 自信。不仅如此,“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两句写出了李白一颗游子之心。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了“诗仙”李白一个人静静地站在屋子的窗口,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想起了自己的亲人,想着其他人……
杜甫被后世人誉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坎坷的一生使他对时代的苦难,家国的不幸有深切的体验,杜甫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紧扣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开阔,是一位艰难玉成的伟大诗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青年时期杜甫心境的写照,写出了他一往无前,傲视天下的气势。然而,他所处的时代导致了这种心境并不能持久。“安史之乱”后,他只能回忆之前了。“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就是对开元盛世最好的写照。然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现状,又将他拉回了现实,最终只能“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了。
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早期创作了一百多篇干预时政的“讽谕诗”,对社会弊病做了比较深刻的揭露。 在艺术标准上他又以通俗平易为世人所称许,他的诗今存三千多首,无论五言、七言、长篇断制都有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了底层卖炭翁的贫苦生活,《长恨歌》中“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写出了玄宗和杨妃当年在长生殿的誓词。
还有王昌龄、王维、柳宗元、陈子昂、李商隐、孟浩然、韩愈等众多当时的文学大家,他们的诗词讲究平仄,寓意深刻,经久不衰,含蕴着美妙的意境,有的借描写所见美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有的抒发浓浓的思乡情、故人意,寄托思念之意,离别之苦,有的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哀艳动人,还有的表达了忧国之情,怀才不遇之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每一首诗都如同在讲述一个美妙的故事,每一句千古流传下来的名句,都让人细品其意,感同身受,每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体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每一句诗句都朗朗上口,使人过目而不忘。
英国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诗歌是我们人类的一大文明瑰宝,它更是一种精神,一种向往,是中华文化的缩影。细读唐诗,它能给予你智慧;品读唐诗,则可以勉励你,鞭策你,使你前行。
在纷繁的今日,不妨觅一个清净之所,心如止水地捧一本唐诗,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它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