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接触到的一个词就是“精神内耗”。
原本打算先写这篇的,结果因为今天的阅读习惯,然后招致事发突变。当然,这也属于常有的事儿,甚至我压根不必写这章。不过,因为身边人以及之前的自己的遭遇,都在告诉我,这是一篇值得记录的思考。
还是老规矩,一家之见,仅供参考。
事说从头,有两件事儿。
其中之一,下午我锄地的时候突然有了这样一个感悟。
要知道,锄头其实是农村的娃儿比较不常接触且一般都是年岁大些或接手农田时才开始学的。包括我自己,这都年近三十才开始拿起锄头。从这一点讲,不煽情的讲,父亲对我的关照还挺多的。因为之前就因为锄头的缘故差点伤到脚,且已经造成的一次“大出血”也与锄头有关。
我想,之所以大人不那么早教孩子使用锄头(镰刀是砍柴必备就教的比较早,其实好像也没教,耳熟目染。小时候,最常用的还是割麦子的刀,一则割麦子好使儿,二则拿来割草也不错。后来,稍年长才开始转用镰刀。至于菜刀,好像我九岁之前就会了,九岁那年自己一个人生活,烧饭做菜包括挑水砍柴割草喂鱼早早就会了。然而,还是一不小心就被菜刀割到手了,哭笑不得),多半一则源于力气较弱,而锄头都偏重;另一个原因就是一不小心这玩意儿就容易和脚来个亲密接触(危险性),关键是有些草真的很坚韧(毕竟从小的“教育”无不告诉我们小草的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当然,我要讲的也并不是这事儿,而是说,通过下午的“锄草行动”我后知后觉,突然意识到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个“问题”(实际上我也没觉得有什么问题,但我确实是这样做的,且已经成为习性的一部分):
下午的时候,我把最难搞定的部分,也就是那长得丰盛茂密的草终于好不容易给锄掉了,在松一口气的同时,思想不知怎么的突然和这些年来的经历联系起来了。
我是说,虽然这是我的习惯,通常都来去(过去和现在不断切换、琢磨、反思)自由,然后呼应上了。
后知后觉,恍然惊觉:
多年来的习惯,一直是从最难啃的地方下口(一直坚定的认为“知难者不难”,而自小的独立又自信多少让我沾染上骄傲和自负的成分),所以,我的牙齿无疑崩了好几颗。自然而然,又如此理所当然哈。剩下的也都磕碜磕碜,胃口自然也历来不好。于是,最难的啃不动就不啃了,甚至,偶尔把最难啃的部分啃完……简单的又不想动了。最简单的更是如此(接触过太多复杂、深奥、难啃的局面,专挑难的下手,甚至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够蠢的哈!)。所以,这些年来,所成之事少之又少比如,写作,最难啃的大头书、各种技法、技巧……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里头,但到如今,想写的念头却也少了。经此一事,也就明白了:原来还可以做简单的事儿,并且把它做完感觉也挺不错的。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有同样的心理呢?
其实,仔细想想,这里头有很多的不合理(不符合理性)之处:很多最难的部分可能压根不会发生也有可能,遇不到或随着自己自然成长(能力增益),以及可能遇到其它帮助,比如科技进步,条件发生变化等。
我想这也是之前有朋友说了一个词“好高骛远”的缘故。实则,内心一半是认的,另一半则觉得多少有些被误解的“委屈”。
经此一事,我联想到“精神内耗”的大部分现象:要么想太多,胡思乱想,要么行动时还带着杂念(贪心或不甘心等情绪),总是不够彻底,总是难以自制,总是情难自抑。
话说,这样就这样呗。偏还生出一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自豪感,私以为这是对抗,这是自信,这是坚强,这是独立,这是勇敢和变强的必经之路。
想想看,或者回头看看,审视一下自己:你是不是经常这样认为?——以为坚持就是胜利,以为付出就有收获,以为天道酬勤,以为……如此一来,你不内耗谁内耗?
傻不傻啊?
但凡多接触一下自然,但凡务实一点,但凡从实际出发,就该知道自然乃至于自然的产物(人类的存在本身),它都讲究“适可而止”(要不怎么说随遇而安呢?要不怎么说知足常乐呢?要不咋“智慧”告诉我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要不“智慧”怎么说:自强不息;要不“智慧”为何提醒:量力而行;要不“明智”为何总劝我们:及时止损;要不身体为何诚实:心有余而力不足……),且是有限的。一旦超出“极限”,不见得都是超越自我,还可能造成“不可逆永久性损伤”,且后者是大多数。因为你压根不了解该领域,且总是难以适应并无力改变它。这可不是玩玩而已、体验而已,这是在玩火自焚,这是在玩命啊!
内耗和这玩意儿何其相似。意思是,用一句很棒的话来说就是:“用敌人的武器与之战斗”(出处:佳亚特里·C.斯皮瓦克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呢?那就止于它就好了。用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如果面对无力改变的事儿,或无能为力、无可奈何,那就尽量别让它再影响我。这种不让它继续影响自己的方式可以是:转移注意力,可以是忽视或无视,可以是把它放到更大的坐标上做“缩小法”,还可以是远离它或者余着。意思是,有仇当场就报了,如果能力或条件不济,那就让这事儿过去。别赌气。别忘了,你在赌气的同时,不仅忘了自己的初衷,只想着能气着对方,忘记也耽误了自己。(原句出处:《一句顶一万句》,我只记其意,不太注重其表达)内耗也是如此,要么让它止于此,要么尽量不受其影响。
意思是,如果我控制不住自己的想法,我就不去控制,但适可而止,要么马上行动,从行动中去熟悉对方,了解对方,并且用情绪打败情绪,或用情感替换情感。比如,本来就情绪不是很好,那就让自己待在情绪里一会儿,继而转移到物质的一面,现实的一面,嗯,我等会儿要做什么来着?
意思是,如果在思想上我做不到“心定”,要么让它飞驰一会儿,要么让它尽早尘埃落定,回归现实,从实际出发。
这一点,我算是做得比较顺畅的。就像今天和朋友说的,我说你们羡慕的事儿(回到农村去生活),我已经在做了。于我而言,能想的事儿就多想点,能不想的就别想,尤其是能直接行动的就直接行动起来。这怎么内耗?我已经在行动了,并且从行动也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思想,实际情况如何,一目了然。触目所及皆是:我能做到的部分和我做不到的部分,以及我在做什么,这是我想做的吗?
说起来,很多人都是因为想太多而行动太少而陷入精神内耗的,这当然是必然关联:你想得多了,自然行动的时间就被占用了。
比如很多人都向往农村生活,结果却因为习性也就是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节奏,习惯了凡是“以钱开道”,压根不了解农村的生活的根本是自强不息、自立自强,前者是只需适应或者接受就行,后者往往是创造型,有问题解决问题,有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以及都需要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基础,简单说,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一种觉悟和精神。
换句话说,在大城市遇到问题是不是总是以钱作为前提去思考,甚至你没有钱你压根就不知道怎么生活,是不是这样?但在农村不是这样的,不仅可以很少花钱,而且有些事儿即使有钱也没法解决,最终还得回到人自身的问题上。比如亲疏远近,又比如团结互助,还比如如何分配时间、精力才能谋生。
而我之所以能做到,最大的原因不过是我需求低,欲求低,能活着就行。就像做饭,朋友的要求是吃的“熟了”就行,而我更直接“能吃就行”(关键是我做的反而更好吃,哈哈哈哈)。包括第一年去北京,进到制衣厂,大家都还在探讨白面馒头没味道(其实探讨这玩意能不能让它有味道呢?并不能,且只会让自己更难以接受),我的说法是,吃到肚子里都一样。
所以,朋友们都羡慕我(早早就做了他们想做却不敢甚至不能做到的事儿,实际上是自己束缚了自己),我只不过是“众人皆求,我不羡”罢了。
所以,他们总是精神内耗严重,而我不唯,无为,道法自然。
意思是,如果在思想上我做不到“心定”,要么让它飞驰一会儿,要么让它尽早尘埃落定,回归现实,从实际出发。
想想看,人的改变的条件是什么呢?无非两点,要么思想,要么行为。而如果“大杂烩”,意思是在行动时胡思乱想,又或者在思考时却需要各种忙碌,你不混乱谁混乱?而这也是我为什么选择回家的缘故了。
“我做事总有一个习惯,在作决定之前,我总会冷静地思考、判断,但我一旦作出决定,就将义无反顾地执行到底。”且,通常我不在晚上做任何决定。因为任何晚上的决定,很可能第二天醒来后都将推翻。
这也就引出了第二件事儿。
将近晚上的时候,我泡好了衣服,准备洗衣服的时候。母亲对我说(母亲昨天刚回家),明天来洗。我沉默不语,心中想的却是:明天的事儿,明天再说。
一时间,想到了很多。多年前,曾有人说“今日事今日毕”。说实话,多年前我曾这话受困良久。因为我总是琢磨着今天的事儿何其多啊。就像朋友之前的笑谈:“你能吃苦,那你就有吃不完的苦。”
实际上,本来今天的事儿就足够多了,偏偏你还盘算着明天的事儿,你不内耗谁内耗?意思是,本来今天就够累了,你还得分神去想明天的事儿:你怎么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临呢?
当然,我指的:更多的事儿,明天有明天的事儿要做啊,即使没有事儿,那也不必因为昨天的事儿而影响今天的我呀!
所以,我早早就将那些原则贯彻到底就行了,只要养成习惯就一切都不是阻碍,就像你习惯如此,那么它对你的影响就越来越少。一如经验的出错率其实是较低的,除非遭遇意外;又比如常识,常识往往不易更改,如果改变那也社会也将改变(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可逆程度)。你说担心这玩意儿,你是得多敏感啊?如果敏感不符合你的节奏,让你受伤,让你无所适从、格格不入,何不把它朝有利的方向发展试试或者直接“戒掉”,就像如今的我早已戒掉了“情绪”。
所以,就像洗完澡直接洗完内裤,吃完饭直接洗衣服,这玩意儿已经成为了我的习性。前者避免尴尬,无论是异性还是有人(母亲)帮忙洗衣服,又或扔进洗衣机,别把这类东西随便扔,真的简直不要太不见外。这玩意儿就跟有些人把脏袜子和衣服一起洗,就……难道不担心私密部分染上脚气。
殊不知,就像有人问:如何看待“慧极必伤”?
我答(其实心里已默默拉黑对方。以大多数人的“智慧”压根到不了这种程度,压根不足以与之谈,谈也是多余。就像我对某人的评价,大概是“一种思维引导一种认知”吧。对方老是强调、一再强调:“实事求是”,说的容易做着难。我心里暗自发笑。这玩意儿无非就是,你不是这样的人,故而你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东西放到一个大家都触及不到的地方,然后你就心安理得且理所当然。就像“道理是虚高的”,然后你偏还以为自己理解了其中的道理,道理是对的,然后开始怀疑自己,否定自己。话说,“如果理论不能解释经验,那么理论和经验究竟孰对孰错?经验不可能是虚的。所以,无法解释经验的理论很可能是不实的。”只能说,多的是自以为聪明实则不过是傲慢、偏见、自负的存在,毕竟,智慧就是智慧。又哪是寻常的聪明人的“藏拙”和自作聪明或自以为是,乃至于“好高骛远”可理解和体悟的呢?智慧很大程度上都只是量体裁衣而已,于自己而言压根没有啥问题,即使有问题也能自圆其说。不说其到底正确与否吧,但最起码无害,甚至增益颇多。其中,不“精神内耗”就是其一):
大概是难免会高估自己。
尤其是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还有那啥,偶尔智商下滑。
毕竟,没有纯粹的人。
当然,还可以从学术的角度去论述“物极必反”,但实际上压根人自身是做不到这种程度的。除非你把自己当成某种器物,这种情况下是容易受伤的,甚至是永久性损伤。
可如果你足够智慧,就应该理解君子不器。
而理解了这一点,反而是无为。
而无为会否必伤呢?狭义的角度当然如此。
又或从事物的矛盾性和两面性,都容易理解这点。
换句话说,你赖以谋生的东西某一天成为你的束缚,这是寻常的,这时该不该改变呢?舍得吗?甘心吗?会否被情绪、情感左右呢?
当然,如果以慧极的角度,这事儿基本不会发生。
但恰恰是智慧不足,多得是自伤。比如很多人就理解不了“道理是虚高的”。然后,一旦遭遇问题,就开始怀疑自己。
实则,但凡拎得清,压根不会动辄上升到自己的人格或者智慧。与这玩意儿无关。
但是,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成为慧极的前提条件,这是个致命伤。
比如高敏感,又比如忽略细节或过分注重细节,这些都有利有弊。但指望总是能够积极乐观,这本身就不正常。顶多就是过段时间,缓一缓,静一静。可以慧极的条件,则可能很难做到适可而止,毕竟对自己足够自信或者过度相信或依赖自己的智慧,那么,这玩意儿束缚自己是迟早的事儿。
就还是允许一切发生吧,哪怕慧极也是如此。尤其是个性或者说本性,又或者说人性,骨子里很多东西都是不可逆的,如此一来,不见得是慧极就能解决的,一旦遭遇打击,那就将是全盘的推翻。
所以,我的一个建议是不唯。即出离。就都还好,伤也好,慧也好,极也罢,都妥善安置好。各得其所,各安其所。
内耗其实也是一样的:
你不觉得明天做和今天做的区别,你总想着“今日事,今日毕”,然后只能被它引领着、驱使着,你压根不会习惯,更无法将它纳入习性中去,你就开始想着明天。就像你总对过去耿耿于怀,却也清醒地知道,昨天已无力改变,你偏还讲什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然后进一步影响对未来的决策。话说,你的世界就如此狭小,还是你眼中那些所谓的问题真就那么致命?难道就没有你可以做到的、能做到的、力所能及的、简单的事情?
你是觉得自己不够累是吧?还是你非得挑战一下自己的极限?然后呢?你继续嘴硬:“我命由我,不由天。”
图啥啊!
如果早点认清、认识到、意识清楚,然后多想想如何与它相处,又或早点远离“危险”,且与你有益,关键是这玩意儿还可能伴随一生,你以牺牲一辈子的幸福换一阵子的“嘴硬”,你真觉得自己赢了还是赚了?
三十不惑,哈,不好意思,我还没三十,不过是恰好提前走在了前头罢了。
最后,借助木心先生的两句“俳句”说,就是:“傻得可爱,毕竟是傻。”;“智慧可怕,毕竟是智慧。”
所以,内耗个啥?
明天的事儿,包括今天的事儿,不必非得就必须如何如何,如果始终是你的事儿,不你说了算,谁替你决定?这玩意儿就像我说苏格拉底说的“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一过”,我说,如果人生值不值得一过还得别人说了算,你谈值不值得不是耍流氓?肯定是:我的人生,我自己把握啊!不然,你帮我承担后果还是帮我偿还代价?……比如帮我把九万负债还清?
话说,你都讲“述而不作”了,你的话还冒出来,你知道吗?还是说你不能预见这一点?你的智慧呢!孔子也是如此,王阳明也是,真是的!
该!真该!
活该那些还在内耗的人自认为是智慧不足,偏还不接受这事实,也不知道整那些玩意儿干啥?自讨苦处,自寻烦恼,庸人自扰,偏还自欺欺人,是感觉生命真处处是奇迹?拜托,最大的奇迹已经发生,你能够健全地生下来,且还能成长长大,这已经算是最大的奇迹了。如果你是女性,如果你是弱势群体,如果你是老百姓偏还给你打上一个“普通”的标签,傻眼不?
能不能醒醒?就像我已经醉酒,结果却写了近六千字,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