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造人的时候,为什么只给人一张嘴,却给人两个耳朵呢?那就是为了让我们少说多听。怎么听这是一种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去提升;也是一种美德,需要我们不断去修炼。
卡耐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双灵巧的耳朵,胜过十张能说会道的嘴巴。”有一种温暖,有一种关爱,可以在倾听中慢慢融化,可以在倾听中渐渐升华。
我们回想一下,是不是大部分人在很多场合都很少能够做到倾听,很多时候都是在挑剔和指责别人,能做到欣赏和鼓励对方的真是少之又少。其实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角色的互换,比如参加某个活动台上那个人可能讲的不太好,我们是不是会搞出一些小动作,和邻座交头接耳,或者偷偷刷会手机等等。那我们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们也可能站在舞台上,也可能会出现很多的状况,这个时候我们是希望观众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我们呢?想通了这个问题就会突然发现我们的内心会柔软很多,我们的境界也会有很大的提升。
一个好的听众能让人讲出自信,那么什么样的听众才算是好听众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听众表情要到位,那这个表情,我们该怎么描述呢?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你很饥饿的时候面前出现了一份美味的红烧肉,那种喜爱到想流口水的表情,就是最佳的听众表情。
我们也可以把这个表情细节用更确切的文字来表述。
一、微笑的眼神
二、前倾的身体
三:会意的点头
那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在跟孩子之间沟通时,我们这三个细节有到位吗?有些父母跟孩子在沟通的时候,那面部表情,简直就是凶神恶煞,寸草不生。其实微笑的眼神可以给对方莫大的力量,很容易让对方打开世界上最难开的那扇门——心门,所以我们要把这种微笑的眼神投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从小对我们敞开心门。前倾的身体,这动作可以解读为对对方讲话内容的渴望,这样做讲的人会有更想讲的欲望。假如你的孩子回到家跟你分享学校里发生的一些事情,作为父母的我们,比如说是靠着椅子上,然后手里抱个手机,没有任何的交流,当看到这样的情形,你的孩子还愿意跟你沟通吗?我相信肯定不会,所以你这个行为就阻碍了孩子想沟通的欲望。那么等他长大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也不会懂得尊重别人也不会去认真地倾听别人,因为他从来没有得到被别人尊重,也不懂尊重是什么样的感觉。会意的点头,点头很多时候我们都理解为是赞同,其实在这里点头,并不是认为别人是对的,或者赞同别人观点。而是这个时候别人需要你的鼓励和尊重,即使别人讲错了,他也需要你会意点头,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去证明自己是错的,他需要的对方的肯定和支持,你会意的点头更可以表示对对方的理解,这也是走进情感最重要的一步。
会倾听还需要做到以下几个要素
一、专注地听
二、不打断
三、给予反馈
没经过刻意训练时,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别人讲的时候,我们会情不自禁把注意力放到自己的身上,想自己接下去该如何回应对方,急着会去打断对方,反驳、给建议、评判等,然后自己会滔滔不绝的讲,其实这样会产生非常多的冲突,让对方会很不满意。那我们应该怎样倾听呢,我们在倾听的时候,就要让别人感觉到你不是在思考,而是在全身心投入去听,一旦打断对方,去讲道理或者反驳时,也许你的道理是对的,但对方对你的行为表现会产生对抗,就有了情绪化,所以我们真正的智慧在于赢得人心,在于赢得别人的支持,而不是急着辨别对与错。
跟孩子在一起也一样,我们要换位思考身临其境的去听,仿佛对方是在演电影,我们参与了进去,非常理解此刻他的情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时不时给予一些反馈,那我们应该怎样反馈呢?比如孩子在跟我们滔滔不绝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我们可以说:这么精彩呀,那后来呢,能跟我说说吗?老师又是怎么说呢?我们情绪要跟着孩子的情绪同频,我们的语气和表情也随着对方等情绪走,只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他的朋友,才能影响他。
有一种关爱,可以在倾听中慢慢融化,可以在倾听中渐渐升华。学会倾听,我们跟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但愿我们在面对孩子时,能全身心倾听他们的内心,让孩子在被理解,尊重、同理的环境里,绽放他/她应有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