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因此,《史记》也成了大多数人的必读之物。可是《史记》是一部五十多万字的大部头,很多人读着读着就中途弃读了。
那要怎么样才能不让大家错过这本好书,有兴趣地读完它呢?
答案就是从《史记》的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开始,那样我们就可以系统地了解一下《史记》,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篇章读一读。
《太史公自序》共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介绍司马氏的家族源流和司马迁自己的经历,另一部分是介绍《史记》一百三十篇的内容。
在《司马迁的记忆之钥》一书中,作者刘勃对《太史公自序》的原文,逐字逐句地讲解,让我们可以对《史记》有个初步了解,帮助读者快速对其进行大概了解。
司马迁从开头就告诉大家,自己是重黎氏的后代。父亲司马谈作为一名史官,也就是专门研究天,并传达天意给帝王。帝王想要明白天意,是离不开他们这些做史官的。这也是重黎氏的责任,作为后代的司马迁,意味着也承担着让帝王明白天意的重任。
司马迁说做《史记》是为了继承孔子的《春秋》,他希望自己的著作像《春秋》一样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种衡量社会的一种尺度。
作《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两个人的事业。司马迁元封三年(前108)当上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编订历法的工程结项,到天汉三年(前98)受宫刑。十年太史令生涯,尤其是后面的七年,精力都集中在修史上了。
《太史公自序》前部分司马迁讲述了自己祖宗、父亲和自己的事迹;后半部分介绍《史记》一百三十篇的目录,以及每一篇的小序。小序是介绍每篇的主旨,是对各篇内容的总结。多用四字句介绍本篇内容,最后用一两个散句,点明是为了某件事,作了这一篇。
《太史公自序》最后一大段话是介绍全书的,也就是《史记》全书的大序。
如果你对《史记》感兴趣,不妨先从本书开始,进行大概了解后再开启大部头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