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离家三十年的人来说,故乡的一切都成了最美的回忆。随着年岁的增长,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故乡的景,在记忆中愈发的清晰、真切。
我的故乡在一个小乡村,记忆中,一年四季风景不同,春天虽没有百花争艳,却也杨柳依依;夏天虽没有荷花飘香,却也树木青葱;冬天虽不曾见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却也可偶见檐前冰柱悬挂,晶莹剔透,池塘结着的冰也足够承受孩子们的体重;而最令人难忘的,还是那既萧条又冒着热气的秋日清晨,它见证了我童年时一家人清贫却又幸福的生活。
忆往昔,每至晴初霜旦,昏暗的油灯下,父母忙碌的身影在穿梭,他们撸起袖管,甩开臂膀开始为晾晒红薯片作准备。 红薯片 头天晚上就已刨好,只等天亮。
父母早早就起床了, 架上一只大铁锅,倒满一大锅水,把柴火烧得旺旺的,只等水开,便把准备好了的薯片倒入锅里,搅拌均匀后,再等会儿,到半熟时用一个大篱笊捞出,再送到池塘边那铺好的稻秸秆上。剩下的事就是我们两姐妹的了。
故乡的深秋清晨是很寒冷的,池塘里早已结冰了,岸边杂草上结着厚厚的霜。说实在的,没有几个小孩想早起,更不用说早起干活。可我们两姐妹就是不同,有了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总会主动去帮父母劳动。
刚刚捞出的暑片是热的,冒出缕缕热气,可以暖暖小手,但一不小心,也可能被烫着,所以总能听到母亲在厨房门口大声的提醒:女儿,小心点,别烫着。但我们还是会迅速地开摆薯片,即使烫着了,也只会自己忍着,怕的是薯片变凉。所以虽是寒秋的清晨,但此时的我们却也会额头冒汗。
其间虽无过多的言语交流,但全家人配合默契:母亲负责薯片下锅、捞出,父亲负责运送,我和姐负责摆开。
等到太阳升高了,我们也该去上学时,事情已忙完,虽然脚麻手凉,但直起身子,回望我们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薯片,也会感到特别开心。
此时母亲已做好了早餐。一家人围坐一桌,吃着简单的早餐,也是温暖而幸福的时刻。
时间缓缓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可每每忆及那个画面,心中依然是那么的温暖,似乎我依然是那个扎着两支羊角辫的小女孩,而我的父亲母亲从不曾离开。
故乡的秋日,留在我记忆中的永远是那被氤氲的白气笼罩着的温暖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