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误解常在?
误会和不理解是由于我们与沟通对象处于完全不同的情境中。
我们认为我们了解他人,也被别人所理解。然而,我们都知道,向别人倾诉所想或所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沟通失败有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尤其在情侣或夫妻关系中,会产生无休止的争吵,指责或失望。
于是便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沟通的条件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又会失败,我们应该怎样做以及做些什么?
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进入共同的情境,沟通才能成功,这个成功主要通过认同过程,继而使我们产生共情,而这个能力,我们都可以通过练习而获得。
无论在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共情是一种与他人分享意义和成功沟通的基本能力。
我们在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相互间认可,可以互相理解,加深感情。但我们真的能偶感觉到对谁都有好感吗?是对别人还是对自己?
很明显,我们从别人那里了解的,是我们能够体验和认知的东西。所以,当我们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时,我们才能很好地去了解别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对他人有好感,首先是对自己有好感,如果我们不能爱自己,那么我们便不能爱别人。
有一种观点说过,我们找的伴侣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心里缺失,是自己内心的外在投射。两个人相处,无所谓对方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自己最终都是他行为含义的解释者。
所以,先理顺和自己的关系,先好好的爱自己,这就是会静心聆听他人的基础,也是能够感受他人,尝试共情的前提。
共情只能发生在与自己有关的人身上
这包括两个意思:
1我们对陌生人往往没有同理心,会有界限感。
2当我们只关注自己,对身边的人也会失去共情能力。
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对他不熟悉,某种原因他的世界与我们的没有交集,我们就无法体验到其他人在实地正经历的事。
一旦这些事发生在我们的周边,发生在我们的亲人身上,情况就会转变,那一刻我们与受害者感同身受,由此产生共情,所以,共情只能发生在一个有关联的人身上。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因为工作繁忙,因为只想自己,忽视了身边人的感受,对他们的愿望和需求视而不见,我们同样会丧失自己的同理心。
所以,静心之后,多关照对方,你就能体验那种同频共振的感受,很快恢复共情能力。
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
成功的沟通,不仅仅是词汇的交换,它不完全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在最真实的意义上,沟通是一种真正的情绪体验。
冲突和误解的发生,表明交互的双方是处于不同的系统状态中,源于不同的前提条件。只有当我们处于相似的系统状态时,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对方。
如果都不了解对方的现实概念,每个人都陷在自己的世界里,对另一方所需都不敏感,就无法进行情绪体验。
有句话说得好: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感同身受,只有隔岸观火。
同理心是从属的结果,其实我们从未真正了解别人的感受和想法。我们能看出和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动机的能力与意愿,前提是对他人的思想和惊艳世界的假设是正确的,在此基础上我们相互同情,对别人的经历得出合理的感受。
这里也有一个小窍门——模仿对方,也被称为“变色龙效应”,即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我们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更重要的是,如果对方模仿我们,那么我们会不自居的更喜欢他。
最后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总结如下:我越是具有同理心,越是能够更好的理解你,而且,共情不仅是理解他人的工具,更重要的是,他能拓宽自我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