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路只有两条,一是顺其自然,一是拼搏奋斗。顺其自然者,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拼搏奋斗者,抗争虽然很艰难,但在今天的努力中可以看到明天的影子。
起初,我们都是山下的仰望者,犹豫止步者只能想象山顶的风景,唯有那些攀爬至巅峰的人,这座山才会真正支撑着你。你勤奋充电、努力工作、保持身材、对人微笑,这些都不是为了取悦他人,而是为了扮靓自己,照亮自己的心,告诉自己:我是一股独立向上的力量。
8月8日,立秋:2023年8月8日2时22分41秒,立秋节气至。“立”是开始的意思,立秋标志着节气意义上的秋天的开始。《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立秋,是草木枯萎、霜林染醉的开始,也是渐入佳境、硕果累累的时机。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三伏天还未过去,我们就迎来了秋天的第一个节气——立秋。此时虽立秋,但我国多数地区还处在暑热阶段,需等到秋季第二个节气——处暑时,才基本告别夏天。而且,这段期间往往还有“秋老虎”的袭扰,气温不能明显下降,也就导致立秋≠入秋。虽然暑气一时难消,但是大自然已经悄然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将逐步进入“中午热、早晚凉”的阶段。
每当一场秋雨过后,凉意便会更添一分,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逸周书·时训》:“立秋之日,凉风至;又五日,白露降;又五日,寒蝉鸣。”故将立秋分为三候,代表着秋天的天气渐渐寒凉,也象征着万物随气候的变化。
一候凉风至:熬过了激昂似火的夏天,在温柔的秋风中,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出现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北风给人们带来丝丝凉意,天气也开始呈现转凉的趋势。
二候白露降:立秋虽少了夏的焦躁,但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有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在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大地也会有雾气产生。
三候寒蝉鸣: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
今年立秋有三个不一般:关于立秋,民间流传着很多说法,比如“早立秋”和“晚立秋”、“公立秋”和“母立秋”、“伏包秋”和“秋包伏”……这些分别都有什么含义?今年立秋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①今年是“早秋”:民间说:“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意思是,如果立秋的时间比较早,那么这个秋天就会比较凉快。如果立秋的时间比较晚,那么秋天就会比较热,老人们甚至夸张地说“晚立秋”会热死牛。而今年立秋的具体时间是8月8日2时22分41秒,时间在12点之前,那么今年属于是“早秋”。
还有一种说法,是以立秋农历的时间来算的,农历七月立秋为晚立秋,农历六月立秋是早立秋,因此今年便是“早秋”,预示着这个秋天会比较凉快。
②今年是“公秋”:老祖宗将“秋”分为“公”、“母”,以此来推测立秋后的天气。区分方法是看立秋当天的农历时间,有些年份在六月份,有些年份在七月份。这种情况下,人们常把六月份立秋称为“公秋”,把七月份立秋称为“母秋”。俗话说“公秋爽,母秋凶”,就是说公秋会比较凉快,而母秋就会相对较为炎热。而今年的立秋日是在农历的六月廿二,所以今年的秋,也被称之为是“公秋”。
③今年是“秋包伏”:要想区分“秋包伏”和“伏包秋”,就看立秋节气和末伏当天的时间,谁在前谁在后。如果立秋在前,那就属于“秋包伏”,相反,末伏在前,那就属于“伏包秋”。一般来说,“伏包秋”的概率是很小的,过去30年里仅仅有4年是“伏包秋”。
而今年立秋时间是8月8日,末伏时间是8月10日,立秋时间在前,末伏时间在后,那么,今年立秋也属于“秋包伏”。这也就意味着,今年立秋之后,炎热的天气或许会很快过去,进而迎来凉爽的秋季。
关于立秋的习俗:立秋是中国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古称“立秋节”,人们会举行一系列活动来迎接这一季节转换。
晒秋: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生活在山区的村民,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
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等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立秋吃饺子也叫“抢秋膘”。
啃秋:啃秋也叫咬秋,是指在立秋这天,人们聚在一起啃西瓜、咬秋桃、吃地瓜、食苹果。意思是将秋天咬住,也有啃秋后,秋热不生痱子的说法。无论咬秋还是啃秋,表达的是人们对秋天到来的喜悦。农村俗语说:立秋啃一口,秋收定丰收,体现出劳动人民对秋收丰收的祈盼。
食秋桃:立秋时,江南一带多流行食秋桃。在这天,无论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养生五个原则: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将会迎来一年中的转折点,但不代表酷热天气就此结束。立秋之初,人体的阴阳代谢,也会随之进入“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因此,立秋养生,更要顺应节气的物候变化,以防寒除燥、谨防秋伤、适度进补为原则,以保持自身的阴阳平衡。
吃二食,清热消暑:立秋水,消暑除百病。宋朝典籍《武林旧事》中说:“立秋日,饮秋水、赤小豆。”从唐宋时期开始,人们便会在立秋这天取井水或溪水,和着七到十四粒的赤小豆,面朝西边一并吞下。赤小豆富含B族维生素及石碱,有补血、利尿、消肿、增加肠胃蠕动等功效。而立秋之日的溪水和井水,则会因为季节的交替而涌现多种微量矿物质。因此,人们认为,在立秋这一天,用赤小豆泡水,不仅能补充养分,还能祛除体内累积的暑气、强身健体。
咬秋瓜,清热免腹泻:清代《津门杂记·岁时风俗》曾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立秋的时候,古人会将当季的瓜果、茄脯以及香薷汤等物,放在院子里晾晒一天,然后在立秋当天吃下去。应季的瓜果肉厚味美、香薷汤利水消肿,既能清除暑气,也能避免季节交替时的突发腹泻。
忌三事,顺时养生:忌贪凉,防寒敛阳气。立秋之后,虽然还有余热,但总的趋势是逐渐凉爽,特别是清晨和傍晚时分,已经开始有了明显的“凉秋”景象。此时在日常饮食、作息上,不宜再贪饮冰水、贪吃凉食、贪吹凉风。如果过于贪凉,就会寒气入体,轻则感冒发烧、身体不适,重则寒凝血脉,引起中老年人的腰肩疼痛、关节肿胀。平时多喝点解表散寒的姜枣茶,早晚穿衣切记要保暖防寒,用热水泡脚、热水袋热敷来避免足部受凉。
忌秋伤,润肺除秋燥:《素问》曾强调:“肺,主秋。”立秋之后,天气将会越来越干燥,而空气中的水含量也将会越来越低。这时候,以肺部为主的呼吸系统,将会因为空气中的水分不足而受到伤害,是为“秋伤”。而秋天的梨不仅能生津止渴、滋阴润肺,还能止咳祛痰、缓解秋燥,对肺热咳嗽和喉咙痛等“秋伤”症状有着绝佳的治疗效果,生吃、蒸煮都可以。
忌盲补,适度养脾胃:俗话说:“一夏无病三分虚,入秋调理有八忌。”秋天是处于酷暑和寒冬之间的季节,它没有酷暑的夏热,也没有寒冬的冰冷。所以,秋季是进补强身的最佳时节,但凡事皆需适度,进补不可乱补。因为,经过了高温高湿的酷暑,大部分人的消化功能都被削弱了,脾胃也处于受损状态。切忌不辨寒热、无病乱补,注意不要进补过量、饮食过荤,避免出现“以药代食”等盲目进补的情况。
落叶知秋,愿你安好:立秋,是夏天的收尾,也是秋天的开启。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在一边失去、一边成熟。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用心书写自己的人生,然后等待成熟之后的绽放。适时而,或许就是立秋给予我们的人生意义。
愿大家都能安然度秋,带着健康与快乐,过好人生每段征程!暑未消,秋已立,愿你今秋无恙,百病皆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