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说性格,用蒙特梭利的话而言,性格是在0-6岁就已经定型了的。想想自己,3岁之前已经毫无印象可言,3—6岁也是了星星半点的记忆。但要说如今的性格和过去有没有了关系,我定说是大大有的。
小时候老爸常年不在家,我的记忆里最多的就是老妈的厉声训斥和恐吓。常年的“有苦难言”,让我渐渐生了恐惧,有了自卑。对一切事物的小心翼翼,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的一生。随着年纪大了,面对老妈的“厉声话”,我像是有了承受的力量,并有了婉言说服的心,但其实它还在以一种隐秘的形式存在着。例如,在家里,我成了“和事佬”“开心果”,多年里,我一直以这样的角色存在,并以它为荣。但殊不知,这就是恐惧的外在表现。在家以外的地方,我则是以内向不敢言而存在的,这样的胆怯岂能说和小时候的受教没有关系?
同样和我生长在这个环境里的老弟也不免受此“毒害”。和我一样,他也有了自卑的心理障碍。但他的表现形式则与我不同,他表现出的是“抵触”的心理防御。面对老妈的厉声,他选择了漠不关心和不服从的心理防御。并且,因为长时间的进行这种自我防御,他看起来是那么的不善言辞。为帮助他突破障碍,老爸甚是着急,没隔个几天就会提示着我多带老弟出去,让他多和人沟通。
曾几何时,我也极力的想去改变在家在外“两套”的做法,但试了太多努力,却失败的厉害。但有时,我也庆幸自己的性格出现了这样的缺陷,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帮助有着“抵触”心理的老弟。倘若我也像他一样对外界都充满“抵触”,想来那是再麻烦不过的。但我也知道,无论我如何努力,都是不能够彻底将它从老弟身边带走的,就像我面临自己的“缺陷”一样。
如今,虽然我们已然长大,但父母的期望却一直都在。尤其是缺席我们童年的老爸,极力想弥补我们的性格,想让那个不善言辞的弟弟变得不再“抵触”,变得“合群”。于是我成了他们之间唯一的桥梁,即使我知道努力后的结果并不会让人满意,但我却执意去参与行动。只因,我不敢辜负这样的爱。
人生就是一个圆圈,时刻等着你来弥补自己未完成的。对爸爸是这样,对我也是这样。世间最难得的就是遇到一个懂你的人,陪你疯,陪你闹,陪你一起完善自己的性格!希望,我们每一个人在朝着心之所想的路上,都能遇到这样一个知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