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赋能班七分钟演讲内容)
昨天我参与了一个1200亿的大项目,我想在座的各位也不例外……
在双十一刚火的那两年我们都是大手大脚乱买一通,甚至到下一个双十一还有的物品没有消耗完;而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我只选择购买了我当下最需要的必需品。
如果你与我一样克制,那就是在践行我今天要讲的主题“断舍离”;如果没有,今天的主题对你来说值得一听。
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简单说就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玩意儿,也整理内心的破烂玩意儿,让人生变得开心。
“断”,断绝进入自己家的不需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都是的破烂玩意儿。这两者达到一定境界就是“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自在空间。
断舍离,主角是自己,思考方式是“我要用,所以它必要”,不是“这东西还有用,所以留下来”;时间轴是现在,不为过去不为将来。
断舍离区别于整理术、收纳术,整理收纳只是把物品摆放规矩使房间看起来干净整齐,断舍离,是动态的循环代谢,让居住的空间保持流动转变,更深一步,“了解客观真实的自己,实现自我肯定”。
书中提到从精神层面的认识到具体行动多样的断舍离方法。
先讲一个故事,有位老太太十年前意外失去丈夫,没有办法接受失去接受亲人的痛苦,更无法面对一个人生活的现实,一团糟的厨房代表了十年的混沌生活。当有一天她意识到不能在这样糟糕的生活下去,开始实行断舍离。从厨房开始,花了三天的时间,把十年的累积消灭的干干净净,而且还在水槽里发现了亡夫的假牙,突然她就释然了,心想“想必他在那个世界吃饭吃的很辛苦吧”。
通过整理房间,清理旧物,慢慢接受丈夫去世的现实,重要的回忆放在心里,让自己恢复当下该有的状态。随着丢掉的物品,痛苦的感觉也一起消失,房间也焕然一新,老太太也开始新的生活。
老太太是如何断舍离的呢?
1. 选择场所,“厨房”。 集中于一点,例如从厨房开始,用王健林的话说也可以是“先定一个小目标”。小目标还可以从一个厨房缩小到一个抽屉,缩小到现场各位的钱包
2. 丢掉怎么看都是垃圾的东西。动起来,做减法。
3. 取舍选择剩下的物品,要么送给有需要的人,要么移到别处。在送给有需要的人时,要说“请收下”,不是“给你”。
4. 最后都是精心挑选的物品了。跟喜欢的东西在一起,所处的环境和物品,都像是你的朋友,想象能和喜欢的朋友待在一起,怎么会不快乐呢。
再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大学毕业,我把积攒了四年的一切琐碎一股脑儿搬到了租住的地方,很多东西基本都是常年不用堆着攒灰;最近一次搬家前,我再次翻开《断舍离》,借用书中的方法,我舍弃了几近二分之一的衣物,把它们整理打包送给小区更需要的人。
面对人际关系的困扰,也可以从人与物品之间关系处理上开始锻炼,人与眼前的物品关系无非是,珍惜它或不再需要它;通过提高对关系的认识水平,人际关系也会发生变化,更珍惜重要的任何物品,对于那种关系走到尽头的就可以毫不犹豫的放手。
正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提问,这个我不需要,感觉是否舒适,从小处锻炼自己的思维,在我们遇到重大挑战是能够坦然的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