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长一段时间内,最丰富的一部影片。
正片: American Factory - Netflix(版权属于Netflix,非Netflix用户"凭本事"寻找资源吧😊)
简述: 美国俄亥俄州的代顿镇,通用集团关闭了这里的汽车工厂;中国的福耀集团在这里选址,开始经营制造汽车玻璃的工厂。
中国人在美国办工厂,主要劳动力来自当地,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冲突。
很多人说影片中文化差异导致了最大的冲突,我认为更底层的冲突是认知差异。
为什么去美国?
事实上,去美国开工厂这件事,曹德旺先生已经解释过很多次,这个观点也引发过巨大的关注:中国开工厂成本已经高于美国。
当然,真实的原因一定很复杂,比如美国作为汽车生产消费大国,能够成为美国本土最大的汽车玻璃供应商,这件事具有战略性的诱惑力;比如当前的时间点,也能克服关税成本的不确定性。。。
总之, 企业家到另一个国家投资,目的是获得利益,而不是改善当地人的生活条件,让代顿(地名)重获新生;也不是解救通用集团留下的1万多下岗工人。
一些文章提到刘道川(福耀美国工厂负责人)先生鼓舞员工时很滑稽,因为他(作为一个中国企业的中国领导人)借鉴了特朗普Make America great again 的表达。事实上这个说法合情合理:福耀美国工厂已经把最大的价值贡献给了美国,给当地提供就业、税收,产品服务本土的汽车企业;而且,(理想情况下)企业的价值是服务用户,而不是隶属于某个国家,把服务拓展到更多的国家是企业和用户的双赢策略,投资人王煜全先生多次强调过跨国企业要有这样的的格局。
谁为结果买单?
“当然是老板!!!”,员工甚至会愤怒地回答这个问题:“老板不为结果买单,难道是我这个nobody吗?如果盈利了,他会(等比例地)分给我吗?”
这个回答掷地有声,毫无破绽,老板当然是公司的第一责任人,权责分明甚至是一种更先进的制度体现。
直到有一天,由于老板的决策失误,产品缺乏竞争力;最终,这位员工所在的事业部被全部裁员,这个时候,这位员工说,我说的不对吗?
老板说,是我的责任,但是你被辞退了。
于是,拖着房贷、车贷与孩子的教育负担,这位员工开始了新的求值旅程,5年的时间里,他再也没能找到薪水如之前的工作,大部分的时间处于待业状态。这就是通用汽车代顿工厂的故事,这次被裁员的有一万多人。
大概率上,每个人终究会面对真实的市场竞争,我们的工作结果,最终体现为产品/服务的部分优势或缺陷,构成整体的竞争力。
当然,让企业看得清一个人贡献的价值常常是滞后的,不准确的,时间会让更聪明的人想出更好的办法,让这件事趋于精确。
一些混迹职场多年的人,思考与行为的模式已经被环境明显地驯化,积累了一身“揩油”的本事。道理和事实多次说明:把安全感寄托于某个企业就是把自己暴露在风险中。就像影片中工人们的前东家通用,工会要求了高工资和高福利,员工当然站在工会一边,于是。。。
通用就破产了,因为它没有能力cover这种制度下竞争力的缺失,即使是法律,符合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才会被良性地执行。
说到这里,到底谁为结果买单呢?
工会不会买单,企业来买单,企业买不起的时候,就让员工来买单(裁员)。
最终是人创造的价值,为企业买单,为社会买单,为国家买单,为所有的结果买单。
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一种思维方式越来越认同:付诸行动。
如塔勒布的书名《Skin in the game》(《非对称风险》),做事的人与旁观者看到的风景完全不同,要让承担风险的人做决定。
曹德旺先生自己说了在美国开工厂成本低于中国,然后真的干了这件事,真金白银的投入更让人信服。有很多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依然不会实践自己的观点,可能不是真的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