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述而篇》第十四章: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解析:
孔子在齐国听到《韶》这种乐曲后,很长时间内即使吃肉也感觉不到肉的滋味,他感叹道:“没想到音乐欣赏竟然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论语.八佾篇》第二十四章中曾记载到:‘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我不知道,会不会每一个读《论语》的人都会这首名叫《韶》的曲产生与我同样的好奇心,反正我是极度的好奇了。因为孔子反复的赞叹它,而且推崇它的美誉度无与伦比的高。《论语》中,我已读到的有“尽善尽美”在先,此时又有“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在后,真不知后面还有什么样的形容会出现。
但是,不管怎么样,没有听过的东西,不能随便发表意见。我姑且就在这里为孔子对音乐的痴迷点个赞吧!毕竟能够如此的入神聆听,如此用心的揣摩一首音乐,这样的精神还是很值得我们佩服的。
《论语.述而篇》第十五章: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解析:
冉有说:“老师会赞成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问老师吧。”子贡进入孔子房中,问道:“伯夷和叔齐是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们是古代贤人啊。”子贡说:“他们会有怨悔吗?”孔子说:“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了仁德,又怎么会有怨悔呢?”子贡走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赞成卫国国君的。”
解析这一章之前,我们先要来了解一下这一章的故事背景,否则,是无法好好理解的。
这里的卫君指的是卫出公:辄。辄是卫灵公之孙,太子蒯聩之子。蒯聩得罪了卫灵公的夫人南子,逃亡晋国。卫灵公去世,辄继位为君。这时的晋国想借把蒯聩送回卫国之机攻打卫国,被卫国成功抵御了,蒯聩也被拒绝归国。这种情势客观上造成蒯聩与辄父子争夺君位的印象,与历史上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伯夷、叔齐互相推让君位恰成对比。
冉有想打听孔子对于卫国之乱的态度,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去问。于是,他便找到了子贡。但是,子贡很聪明,冉有不敢当面向孔子提的事,他也不敢去直接问。于是转了个弯,问了个关于伯夷、叔齐的问题,并通过孔子的回答,推断出孔子是不会帮助卫君的。
子贡的问题看似与冉有所求无关,但是大家只要认真分析一下,便可发现其中的巧妙之处,这也是子贡解决问题的高明之处。
逆向思考,是一个有别于大多数人思考模式的思考方式,有逆向思考能力的人,常常能站在事物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当大家都朝着一个固定的思维方向思考问题时,他们却独自朝相反的方向思索,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面深入地进行探索,并寻求解决办法。
事实证明,很多善于用这种"反其道而思之"的方式思考问题的人,往往在处理某些问题时,他们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将所有的事情反推一遍,反而使问题简单化了,解决起来也更有针对性和预见性。
譬如说,逢年过节很多商家都会要做一些促销活动,可是我们要如何才能知道自己的活动方案是否会被消费者接受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使用这种“逆向思考”的方法。
我们不妨先将自己的身份转换成一个顾客,然后从顾客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别人跟我推销这样的促销方案,我是否会心动呢?又是否会立刻采取行动呢?如果会是因为哪一点?如果不会又会是因为什么顾虑?
当我们把所有的问题用这种方式理过一遍之后,我们就会得出一个结论,而这个结论往往是一个客观程度很高的结论,也是一个对我们最终的决策很有帮助的指导。
毫无疑问,子贡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在敏感的时候不能问一些让老师难以正面回答的问题,但是他更懂得“迂回救国”。子贡用了一个非常著名的典故试探孔子的态度,也从孔子的回答里分析出了孔子的态度,不可谓不高明啊!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也会遇到一些无法正面解决的问题,如果学会用这种反向思考的方式,用一些迂回婉转的手法去处理问题。或许很多事都会变得不那么为难和棘手。
当有些问题想不明白时,不妨试着反过来思考一下,“之乎者也”不单指告诉我们道理,也告诉我们很多能够在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方法技巧,看来真的是很值得研读。好好学习吧,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