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爱的语言”
“俺那孩子看着也不傻呀,就是学习老瞎(成绩差)。”“去学校问(我知道她想让校长支招)校长,校长呵呵一笑:‘你家孩子没毛病,就是上课坐不住。’我真是没办法了。”“我天天跟孩子说‘你啥时候才能好好学习呀。’”孩子姐姐也说:“给你孩子讲题我都可着急,笨成啥了,讲两遍还听不懂!来,再讲一遍。”
这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跟我聊天时所说的话,妈妈对孩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话里满是担心和焦虑,我觉得这种担心、这种焦虑是会传递给孩子的,孩子会认为自己不行,自信心在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唠叨中逐渐消失殆尽,自己没了能量,总是低眉顺眼。
其实,在这短短几句的聊天里,我感觉到孩子挺不错的地方:成绩那么差还没有放弃自己;被姐姐数落还能耐着性子继续听下去;能听妈妈的话按时听“智慧机”,而且在老师引导过程中,四感(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全开。我肯定了孩子,与孩子约定用我说的方法专注于课堂,他竟然答应了。
有时候,独自发呆,会去想:爱的语言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有的母亲“满心是爱”却说出来了那么难听的话语?如果改变方式去表达,多肯定、鼓励,关注正向,也许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提高一些,那种潜在的自信就会被彻底激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