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化对话(四)
原创 李明 杨广学 养正心理UH 2020-11-16 08:00
图片
图片
本文首发于2005年李明老师学术著作《叙事心理治疗导论》
丛彧哲|美编
叙事疗法何以称之为后现代?叙事心理治疗的原则和理论是什么?叙事理念如何帮助来访者走出困境?叙事理念为什么能让咨询师从来访者身上获得力量?如何解读叙事实践技术......
我们将陆续整理并推送一系列“叙事心理研究”旧文,用主题分析的形式呈现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用,与大家分享其中的理论、观点和知识。希望大家能够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这是“叙事心理研究”系列的第九篇推文。
【以下是正文部分,计1149字】
阅读时间:约6min
外化对话(四)
如果有来访者对别人很不好,治疗中该怎么办?
如果有人对别人很不好,欺负人,取笑人甚至对别人施加暴力,治疗中该怎么办?在这些情况下能否使用外化式对话?
对这样的当事人,我们作为咨询师,绝对不能通过外化的操作为他们开脱责任。
有很多外化式对话的方式可以让人更可能积极地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避免问题的发生。
作为咨询师我们一定要谨慎区分各种情况,区分不同的治疗阶段,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治疗的走向,清楚地体察各种伦理的、人际关系的敏感点,并且能够恰当处理。
外化不是把人和他们的行为或者行为的真实影响分开。外化式对话的一个主要方面是详细地发掘外化出来的问题对来访者或者有关的其他人造成的影响。
通过详细地发掘问题的影响,外化式对话可以用来帮助来访者对问题的影响采取一个立场,和其它有关人员一起面对问题的影响,减少问题的影响。
图片
和曾经使用过暴力的人(比如说对于妻子有明显的虐待倾向的丈夫)一起做咨询的时候,不可能仅仅依靠把“暴力”或者“虐待”作为问题外化出来,就可以有效提高来访者的责任感,或者减弱这个当事人的暴力或虐待倾向的负面影响。
外化式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探讨是哪些特定的观念、想念和做法维系着问题的存在。
特定的“暴力”的背后可能是“对别人的评价”、“削弱别人的行为表现”、“行使权力的行为表现”、“不细心”、“控制别人的行为表现”、“不合群”、“思维丑恶”、“残酷的行为表现”、“优越感”等等。
在对话中小心地清晰表达这些做法和想法的影响非常重要。
通过表达,可以帮助当事人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生活方式的根源及其演变的历程。
图片
当一个人能够追溯这些想法和做法的真实效果的历史,并能够清晰地表达这段历史,当这些想法和做法背后所隐含的更大的文化背景中有关的性别或者权力等的假设能够和这些想法和做法联系起来,这个人在处理和这些有关权力和控制的想法和做法的关系的时候就更可能采取负责任的行动。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能找到一些特殊的例外,即当事人也会有不显示暴力、控制和权力的想法和做法,这些例外情形就可以给当事人提供新颖故事的开端。
学会主动地采取负责任的行动,比如补偿、关心别人和同情别人,并且学会体验正面行为所带来的积极情感。
和那些有破坏倾向的人谈话,让他们对暴力负责任或者对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负责,咨询师需要有种责任感(无论是否采取外化式对话)。需要采取措施,对暴力行为的受害者提供足够的安全保证,增强有关人员的隐患防范意识,防止出现意外。
外化不是摆脱责任。所以如果一个人对别人施加了暴力,或者有人强暴了别人,就不能仅仅把这些行为作为外化的对象。外化要做的是探究这些行为所依据的信念是如何产生的、如何被维持的。
比如“对别人的评价”“替天行道”“控制别人”等。然后探究什么时候这些信念比较薄弱、为什么如此,并致力于构建替代性的新颖故事。遇到可能会危及别人安全的情况还要做危机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