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成年人,从小到大,长成现在的样子,一路走来变成现在的“我”,一定发生了很多事情,经历很多波折。
到了现在,我们有能力做一些事,遇到事情能够做一定的判断,坚持自己的想法并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样的见识和认知不会是猛然之间就形成的,一定是一步一步走来,不断地积累经验和自我认知,最后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回到对孩子的教养。
倘若,作为父母的我们,希望孩子将来能够施展一些能力,而且这些能力可以帮助他应对所遇到的事情,那么对孩子来说,当下遇到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当下正是锻炼他,培养他的时候。
这又引起父母的共鸣,对啊!对孩子来说,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学习”,所以每天放学回到家,见面第一句话“作业做完了吗?”“考试、测样成绩如何?”
这就是最重要的事情,让他多写、多练有什么不对,为什么总会让孩子反感?
不是说学习不重要,也不是说分数不重要,毕竟学校教育中考试是关键因素,但那不是孩子“当下”最看重的事情。
孩子在成长,心智在成熟,对孩子来说,他的认知中“当下”就是眼前的事情。
现在要做作业,要做几道数学题,要抄几遍生字单词,要背几首古诗,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除此之外还有,要看动画片,要玩玩手机,刷刷小视频,要玩玩拼图或者玩具。
所有这些才是他最关心,最重要的事情,至于考试成绩,升学前景并非眼前最急迫的。因此,当爸爸妈妈不停地催促,不停地质问时,面向未来,面对未知的前景,他并没有过多地思考,也根本不会去想那么多。当父母干扰他现在的事情,打断了他当下做的事情,自然很容易激起孩子的对抗。
所以,当父母教育孩子“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时,也许他会懂,也明白其中说的道理,但那不是他最注重的“当下之事”,不如他想看的课外书,想玩的玩具。
了解这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更应该和孩子保持一个同步状态,了解他眼下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解决好眼前的事情,是作业的困扰?还是同学间的关系?还是盼望的郊游?或者是那一部想看的动画片?
理顺了眼前的问题,把孩子的理智线拉回来,听听孩子说的话,了解当下的需求和愿望,在得到父母理解和接纳的心态下,孩子才愿意听听父母的话。
亲子间情绪平稳,心态平和后,谈谈稍稍远一点的事情,或许,那个时候,他才会慢慢地接受和听听父母说了些什么。
作为成年人,经历比孩子多,想得会比较长远,也努力地规划未来的蓝图,但不能强求孩子也可以有哪些长远的认知,毕竟他还是孩子,还需要时间成长,需要不断地积累人生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