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的日剧+20%韩影=被丰富后的原著小说。
其实看过几部东野圭吾的作品后,我觉得他的小说情节的张力与表现力不是特别吻合、因此似乎更适合做为剧本而不是小说。像《白夜行》、《时生》、《变身》都是如此,具体说的话,就是很重要的人物对话表现方法比较单一,基本就是你说我说,不过这个话题扯远了,东野圭吾的作品情节是侦探类小说中少见的精彩。
主要情节展开形式:
原著——
为了增加悬疑感而弱化亮司雪穗的人性如何从正常的孩子变成冷漠的大人、如何之间开始夜行下的交流,弱化了旁人、尤其是一直关注着他们俩的老警察的心理活动,而整个小说基本是情节的直接展现。
日剧——
情节其实大家都明白,因此日剧发挥了最擅长的心理历程,强化了亮司雪穗是如何相互好感、如何从正常的孩子被大人影响而变成那样扭曲的人生、如何后来一步步相携着走向犯罪之路、以及(我最看好的一段表现就是日剧并非以他们之间的感情而美化他们的犯罪手段而是:
以图书馆阿姨作为一个平常的爱护他们的人物和老警察作为一个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他们罪行的人物来从双方面给他们的人生下了一个可悲但可恨的定义,这在日剧中是我最看好的精彩一笔,正是这一段给这部剧和这朵罪恶之花定了性,而这恰恰并非一般观剧人所说的“真是为他们的爱情感动”这样以爱为一切罪恶开脱的简单模式:
有计划罪案的智慧,不会没有想像别人(被侵犯的人)的人生的智慧;有做案的勇气,不会没有投案自守的勇气。
所以说,他们从一开始就决定一直这样(相互裹挟着犯罪)下去了。
因此日剧玩的不是悬疑,而是情感。这不单是亮司雪穗之间的依存和爱情、还有身旁人比如母亲对儿子的悔就之情、图书馆阿姨对孩子们的关心、侦探对亮司雪穗的恨惜交加、包括亮司雪穗自己对自己做了如此之事的后悔、绝然,这是一部以各种情感穿叉取代原著中悬疑成份的作品;
而且日剧从一开始就使用了双主役交叉的单线形式是由日剧的偏向决定的,也造成了与原著最大的差异。
韩剧——
这电影似乎是为了强化原著的悬疑情节而存在的,因此整体表现手法以原著为准,弱化儿童时期强化成年时期,用分别表现两个主角的手法分化整片结构;
不过,将这样的表现手法用在大家已全晓前后情节的电影中,悬疑布阵就不太有表现力,因此只能以大家对情节已然知道的记忆和角色们轮番的表演撑起整片,这种双主役没有交流情节出现的双线形式应该就是网上说韩剧符合原著的原因之一。
主角人物形象:
原著——
亮司雪穗有几十年的成长过程,儿童时直接表现的情节虽是性格的点晴之笔,但直接表现两个孩子性格的部分少之又少、只取点晴之笔,成年后两者开始合作做案时情节才大面积铺开,所以人物形象可能会感觉是比较单纯的看到亮司的冷漠和雪穗的完美,也正因如此、对于他们童年时代如何犯罪、少年时代如何经过、青年时代如何步步深陷罪恶所有这些情节必定经常性格上的变化的部分、只能由读者自己去猜测了;
反倒是配角们因为铺助主角而存在、能够在某些方面表现得较亮司雪穗更为常人容易理解。
日剧——
儿童时期的两个小演员的戏份雪穗形象从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之间,童年期间情节几乎都是日剧原创的,小演员也相当出色,不过基本上已经定性雪穗是强势一些、亮司弱势一些的性格、甚至在亮司杀人之后也是由雪穗作为主导让他忘记这一切、以后一切事情交给她这样的情节补充;
成年版几乎是在延续童年的设定,这大概就是与原著最大的不同。再加上日剧补充了原著中没有的性格转变过程,因此日剧中的亮司从怯懦-后悔-转变-坚定-悔恨-放弃,是一种被雪穗带动着犯罪的比较弱势的性格,雪穗则是从冷漠-欣慰-坚决-冷酷,整体上非常强势的甚至有时耍着手腕算计着带动着亮司犯罪的比较强势的性格,也如同童年一样在亮司想自守时她主动要求亮司配合她继续瞒下去、等待案件有效期过去的那天;
日剧删去了(不知道是不是主角年龄还是集数限定的关系)原著小说中主角进入三十岁的部分、而把重点放在雪穗第一次婚姻之前的经历,因此形象上雪穗比较贴合日剧中给出的二十岁左右的年龄,但若与原著的十几年跨度就不是很符合了;
至于配角则是各个出彩、各个性格都有绝对大的差异,当然也因为作品的关系加减数人,但每一个都或平凡或感人或直接间接或明或暗的推动着亮司雪穗的犯罪之路,构成了一个整体却没有不和谐之处。
韩剧——
韩版基本贴合原著的表现,因此童年时期的亮司雪穗就直接的一样的冷漠与算计,甚至长大之后雪穗也是一味的完美形态出现、亮司也是一味的如同原著主角所表现出来的冷漠与冷酷形象,也因此少了几分让观者理解的成份、多了几分直接与强势,应该说这两个主角是一样强势的形象出现的;
韩剧少了日剧中的雪穗前一段婚姻反而多了后一段婚姻(这也是我说的两部加在一起才是完整的小说的理由之一),而且韩剧的男女主角比日剧的年纪明显大一轮,也更符合二三十岁的设定。我想这是通常大家说韩剧符合原著的原因之二吧,不过在我看来,韩剧符合原著也就这两点原因到此为止了。配角倒基本上与原著相配,只是配角们的性格却与原著大相径庭。最明显的就是老警察这个形象,在原著中是个一出场就与大嫂打哈哈的表面很和善的性格,这一点在日剧中就很明显,但到了韩版里却成了韩剧中常见的热血毛剌、点火既着的火暴人物,若单只是他性格如此倒也罢了,可是以他为代表的警察们、包括他的上司、后来找他的年轻警察个个都是如此毛剌,以至于片中到处看到他们不屑一顾的神情和嘣关上门的那个劲头、就觉得多到有些影响情节了。再加上跟老板娘偷情的伙计形象也较原著中猥琐甚至可以说他是用亮司小时候的强迫了老板娘发生关系这样的情节出现,就更显得不止是与原著不符、甚至影响影片的美感,以此不累述,总之,看日剧的每个配角都觉得舒服、哪怕出现的是个坏人都觉得坏有坏道,韩影的却是主角过强、主要配角过毛、配角过弱,让人觉得缺少看头。不过在我看过的为数不多的韩剧中配角问题经常出现,也不知道是我的偏见还是确实如此。
细节:
原著——啥也不说,只有一点看的时候稍稍觉得有点问题(以我看侦探小说看了二十年的经验)就是菊池拿给亮司的照片是揭露亮司母亲与店里伙计私情的,然而不用照片,其实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这种老夫少妻的组合、妻子儿子和店伙计三人一起看电视而身为丈夫的桐原却不在家这样的细节本身就说明年轻妻子和店伙计可能有暧昧关系、这个情节不需要照片也能猜得出来、照片只是以这二人有私情来间接作证他们三人的不在现场证据有可能不是真实的而已,并不算是决定性转折性的证据。
日剧——
关于照片的情节部分,日剧把原著中秋吉叔叔拍到的揭露亮司母亲私情的照片换成了揭露亮司父亲与雪穗有关系的照片,个人以为这招很高明,因为以亮司父亲与雪穗那样的年纪差距、一般人是不会把他们俩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警察们都怀疑是亮司父亲与雪穗的母亲有私情,然而那张照片恰恰灭掉了一切中间过程的猜测、直接把嫌疑指向了雪穗这个小孩、而且正如片中老警察所说“能够出入这个密室的只有小孩子”,这正是一个足以令亮司和雪穗重新走上犯罪之路的毁灭性证据。
另外加强了童年的生活这一点,也让两个孩子走上犯罪道路这一点至少在他们二人看来比较有说服力。
要说日剧的情节未必处处完满,但整体上都改动得还算经得住推敲,因为加入了店伙计人性的一面也使得他与亮司母子串供变得更有道理一些。不过除此以外,日剧确实改动比较大,也大篇删去了亮司主动组织卖春、而改为他在店伙计纂动下加入卖春,另外还有删去了雪穗第二段婚姻、当然也这让女主角形象比较符合二十出头的设定。整个情节全体看来、细节上确实不符于原著,但单独来看,是能够成立的。
韩剧——
奇怪的是韩剧的改动情节之大,让整片到了无法正常思考的地步,而且也有相当部分不符合原著到达一定程度,为什么还有人说韩剧最符合原著?
1. 原著设定最早的凶案发生在被遗弃的老楼、而且老楼因为在居住区附近因此经常有孩子们去玩(所以才会让亮司父亲被去玩耍的孩子发生这一情节变得正常)、韩剧中把这一场所换成了码头旁的废屋,而里面的通风管道更是古老破旧相当危险、其危险到老警察的孩子在里面一失足就掉下摔死的地步,这样的地方是不可能经常性有孩子在里面钻来爬去玩耍却没有大人阻止的;
2. 一个警察会在犯罪现场不带手套就随便拿地上的证物吗?他就不怕指纹沾上去?
3. 一个警察会在半夜查案时明明清楚尸体是因为另一个孩子抓上通风管道发现的、而且通风管道的尺寸眼睛看都能看出来大人不能过小孩可以过、还必须要让自己的孩子再证实一次这点证据、让自己的儿子半夜里爬通风管道以至于孩子摔死吗?
4. 雪穗在片中家里非常非常穷,日剧中对这点就比较明显、雪穗头发很短、虽然整齐但并不明亮,但韩剧中似乎是为了强调雪穗的美而给了她一头特别整齐顺滑的头发、简直像是做发乳广告一般,再加上干净的衣服、要不是衣服比较朴素、简直可以说是富人家的孩子吧,与她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她的贫贱母亲。
5. 亮司在雪穗第二段婚姻时为了让她的未婚夫放心、而对车子动手设计了一场让雪穗可以救未婚夫的车祸,然而没有刹车的车子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确定、他怎么可能做这么一个没有百分百把握的举动而置雪穗于危险之中?
算不出来有多少点吧,反正韩版的细节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当然也可能与其中过多出现的Sex镜头处理有关,甚至有些多到不明白为什么。
总而言之,网上所述韩版电影忠实于原著的说法肯定经不起推敲。
虽然韩版的问题有可能出在电影时间太短未有时间展开、但是身为电影总有其特别于电视的表现手法吧,单以忠实于原著作为其胜过电视剧版的理由并不站得住脚。
电影、电视剧、小说是三个独立存在的作品、应该有可以让自身站住脚的优势存在、是否忠实于原著是第二步需要完全的工作。
最后还是想说,《白夜行》是一部相较于《永远的孩子》色彩更黑暗的作品,正因为他们犯下的罪只为了他们自己而做、未想到他人。也许日版上升到类似爱情的角度以至于让一部分观众产生了亮司与雪穗之间的爱是对他们罪恶的救赎的幻觉、也在网上流传着很多类似于“他们的爱情真是伟大美好”这样的论调,但我想这并非导演的初衷或至少不是全部的目的。
(2010-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