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近年来一种新的消费模式逐渐兴起,那就是贷款购物。
这是一种人们在无力支付现阶段商品全部价格时,才会选择的一种消费方式,往往用于房屋、车辆等消费品。
可现在这种消费模式,却从以往的大宗商品逐步降级,到现在就连购买一支牙膏都可以分期付款。
使用人群也从以前有工作的社会人群,逐步往还没有工作的大学学生涉及,而且很多大学生也使用了校园贷款。
除极少数能力强的大学生之外,绝大多数学生都是没有还款能力的,他们何来自信,何来底气去借贷消费?他们为什么要超出自己需求地去消费?
这不是简简单单一个“消费升级”可以解释的,他们想要的,远远不止购买的东西本身那么简单。
2、
2017年9月6日,教育部发布明确“取缔校园贷款业务,任何网络贷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学生发放贷款。”的指示。
在此之前,已经有无数的家庭仅仅因为自己的孩子在大学期间借了几千元用于消费,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需要偿还几万元的债务。这是一种明显的高利贷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规定,凡是年利率超过36%的借贷行为,均属于高利贷,不受人民法院支持。
任何一个读到大学的学生,都是对我国司法体系有着基本认知的,他们明白什么是高利贷,可为什么明知高利贷是只“猛虎”,却还是偏向“虎山行”呢?
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读大学,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离开家独立生活,对于周遭的一切都充满好奇。
而大学,又是一个十分平等的地方,所有来到同一所大学的学生,成绩都差不多,住的都是宿舍,吃的都是食堂,新环境处处平等。
可新环境的平等,却掩盖不了旧环境的不平等。
就算身处同一个宿舍,宿舍中每个人的消费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是不一样。
这里面也许有着大学前才欧洲十日游回来的人,也有着考上大学为了庆祝只是吃了一顿大餐的人,更是有着为了筹措大学生活费而长吁短叹的人。
在大学之前,大家都只是囿于自身的小圈子之中,没有过大的观念差异。
而到了大学,天南地北的人聚集到了一切,这些来自不同阶级的人,必然会对每个人固有的三观造成极大的冲击。
根据调查,大学生校园贷很多时候并不是为了学业或是自己的生活难以维持,更多的仅仅只是拿来消费而已。
当采访问到他们为什么要进行这种消费的时候,他们的回答是自己有一种想要购买东西的冲动。
这种冲动,完全无视了自身家庭条件,全凭个人喜好。
可以将其称之为消费主义。
3、
消费主义
是把个人的物质上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
_ 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 _
_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 _
这种消费主义,通过对远超自身财富的支配,实现了短暂的自我满足。
大学生这种将自我满足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是从高中到大学长期收到压抑的自我意识的解放,是一次思想上面的剧烈变化。
大学平等的环境,又激发了他们的竞争意识,不甘于平凡,极力地想在社会中寻求自我更高的位置,想要使得自我在社会中,至少是学校内的承认。
可自身家庭与阶级,大学在各个方面的平等,让他们在自身能力还不够的情况下,难以得到承认。
提升自身内在能力十分困难,而改变物质与外在却相对简单。
通过对物质消费的改变,他们认为自己有了使别人改变对自己认知的资本。
而这些物质消费上的东西,正是原本原生家庭所给与他们的。
原生家庭赋予其的物质消费认知,让他们在得到承认的路上收到了阻碍,他们自卑于原生家庭较低的阶层,迫切地想要脱离原生家庭的束缚,使自身位置得到跃迁。
可奢侈品、高价电子商品……在让他们得到部分承认的同时,也远远超过了他们自己的消费能力。
4、
家庭阶级说起来是一个让人绝望的话题,许多家庭终其一代人都难以实现跨越,似乎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
家庭阶级难以跨越,可是对孩子的教育,却是很容易能够做到的。
许多家庭,往往只给孩子提供了自己所能提供的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没有给他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只是粗暴地告诉他们,这个不能买,那个不让买。
美国最具影响力的首席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曾提出:
很多成年以后出现的问题都不是成年所生存的环境造成的,而要追溯童年时期在家庭中所受的影响。
大学生超额贷款消费的观念,很多情况下其实从他们小的时候,其实就已经确立了。
大学生更可能不是自卑自己家庭的阶级,而是自卑自己没有收到好的三观教育。
良好的三观教育,远比提供给孩子物质基础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