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彭凯平教授作为特邀嘉宾,受邀参加了第七届扶鹰幸福家庭年会,并做了《积极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积极作用》的主题演讲。彭教授不仅在心理学领域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更是一位深受广大家长和学生喜爱的教育专家。本次年会上,扶鹰教育创始人王金海(以下简称王)与彭教授(以下简称彭)就青少年心理问题这一社会热点话题进行了深入对话,为我们带来了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以下根据对话内容精简整理)
王: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问题呈现爆发式增长,您认为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彭:我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社会因素在起作用。
第一,时代的变迁。我们中国人以前主要是追求衣食温饱,而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脱贫和小康,生活的质量、心理的感受、人际的关系以及社会的公平就成为我们更为关注的问题。然而,这些问题总是不尽如人意,因此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我称之为“3000美金的社会心理阈限”,即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金时,往往会出现社会心理动荡。这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国家都经历过。
第二,科技革命的影响。科技革命使得我们传统的社会关系分崩离析,以前我们有大家庭、部落、邻里等,现在却都生活在“水泥盒子”里,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支持减少了。同时,科技带来的诱惑和冲击,如手机短视频等,也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了负面影响。
第三,疫情的影响。疫情使得我们的经济下滑,也让我们过度关注政府的权力管控等问题,这些都对人的心态产生了不利影响。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到这些社会因素的影响。
王: 您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彭: 科技的发展无疑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诱惑和冲击。例如,智能手机和短视频应用可能会分散青少年的注意力,导致青少年的社交技能退化,增加孤独感和焦虑。因此,我们需要关注科技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并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负面影响。
王: 您认为现有的教育体系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彭: 现有的教育体系过于偏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我们需要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化,满足孩子的成长需求。这包括重视情感教育、生活技能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王: 您对清华学生的心理特质有何观察?
彭: 清华学生通常具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效能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成功者的压力和防御性悲观主义。这些心理特质对他们的成长和成功有着复杂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并提供适当的支持和指导。
王: 您能给父母提供哪些具体的教育建议?
彭: 首先,父母应该教给孩子学校不教的技能,如情感交流、合作和生活技能。其次,父母应重视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健康,而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最后,父母应鼓励孩子的成长性思维,通过小步骤的进步和成就感来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
王: 如何平衡孩子面临的压力和动力?
彭: 成功可以带来自我效能感,但也可能带来压力和对失败的恐惧。父母应该帮助孩子理解成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同时,父母应该提供及时的、短暂的、成长性的成就感,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内在动力。
王: 最后,您对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有何看法?
彭: 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心理老师。父母应该提供爱、关怀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形象和内在动力。同时,父母应该与孩子一起成长,不断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
彭凯平教授特别肯定了扶鹰教育在陪伴、帮助父母上的做的工作和实效。彭教授认为:“做得非常好,而且非常有意义,弥补了我们传统学校教育的不足,同时我个人觉得也是我们人类终身学习的一个特别重要的体现。(父母教育)在内容上,在地点上,在情感上,我觉得都有很多的一些创新的有益的地方,是很有价值的事情,我希望中国的父母亲应该多去上这样的一种教育培训。”
彭教授也肯定了参加学习的父母们:“这是我们中华民族重视教育一种体现,也是我们中国父母亲为人父母的责任心的一种体现,所以很有价值,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