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而篇7.25章——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原文】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白话】孔子从四大方面来教化:文献经典、养德躬行、尽忠、有信。
《论语注疏》曰:此章记孔子行教以此四事为先也。
此四事是什么呢?文,行,忠,信。
李充曰:典籍辞义谓之文,孝悌恭睦谓之行,为人臣则忠,与朋友交则信。此四者,教之所先也。故以文发其蒙,行以积其德,忠以立其节,信以全其终也。
我们先看文:
文:指先代之遗文,即文献经典。《注疏》:“文谓先王之遗文。”《正义》:“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皆文之教也。”
《论语集说》曰:教者,必自外入,故以文为先焉。
“以文发其蒙”,是说我们从小就要学习文献经典。当然,无论年龄多大,如果没有学过,那学也在是开启我们未知的蒙昧之心。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我们学习圣贤经典,随着圣人的生命成长轨迹,逐步找到向上的方法和着手处,才能真正感受到经典所带给我们的滋养和快乐,并把这份内心喜悦润物无声地传递给孩子和身边的人,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荣幸。
好学典范莫孔圣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mǒu )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篇)。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篇)。
从小就立下了为天下苍生终身行仁的宏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向着自己的理想信念坚定好学,终成万世师表。
什么是行呢?
行:指德行。《注疏》:“行谓德行,在心为德,施之为行。”
是实践,是行为,是把所学落实在孝、悌、恭、睦这些具体的行为上。通过这些行为累积、长养仁善之德,以厚德载物。《为政篇》: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告诉我们对父母要怀有一颗恭敬之心,以实际行动感念父母的恩德,这才是最重要的。身教胜于言教,老师、父母在日常行为中展现出的孝悌忠信的榜样作用,比任何说教都更具影响力。所以,为人父母、为人师长必须以身体力行为表率。
忠、信:此两者乃人之心性,为立行之本。尽己谓之忠,人言不欺谓之信。
刘宗周曰:先博之以文,由文而约之行,由行而约之心,曰“忠”曰“信”。
学必行,行由心,行由忠,心诚信。
忠。为人臣则忠,忠以立其节。节,就是一个人的节操。有了忠,才能立得起节操。
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忠,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心放在中间,不偏不倚谓之忠。就是为人忠厚,尽心竭力,忠心不二。
“尽己之谓忠”孔子强调“忠”的核心是克己尽心。是说我们无论在家对父母,还是在单位对上级领导,都要尽心尽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爱岗敬业,尽职尽责。
《颜渊》篇中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就是在告诫弟子,在位一定要勤勉尽责、忠于职守,千万不能松懈倦怠,推行政事要出于忠心。所以,“忠”就是敬业精神,就是高度的责任感。
信,就是诚实守信。信也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信以全其终也。就是信保全所学的。
我们从文、行、忠,到信,所学所行,具在身心,终生不变,这叫信。信,对外来讲,叫信用;对内来讲,叫信念。
《为政篇》中说,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ní ),小车无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孔子说:“作为一个人,却不讲诚信,不知道那怎么可以。这好比大车没有固定横木的輗,小车没有固定横木的軏,如何能行走呢?”
人无信不立,那就更不要说德行修养了。所以,孔子将诚信看得如此之重。而且,他教导弟子们讲诚信,也是想以诚信构建仁德。
总体来说,
孔子从文献经典、养德躬行、尽忠、有信。文、行、忠、信这 四大方面来教化弟子。
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就是说忠信是力行的根本,最终要落实到忠信上,这也充分说明了忠信的重要性。
《论语正义》曰:人必忠信,而后可致知力行,故曰“忠信之人,可以学礼”。此四者,皆教成人之法。
也就是说文行忠信四者并行,才是成人立仁之法。
这也启示我们:既要学圣贤经典,又要躬身实践,还要尽己敬事,诚信立本,四者并进,以成圣成贤,成己达人。也是在为美好和谐社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