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写第一篇同事系列时,就有人说应该写写她,她身上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确如此,她身上有很多我所要学习的东西。
初遇她也很巧合。我招聘的单子贴在她家附近,她看到单子便加上了我的微信,发了证件的照片过来。于是,我们约了面试的时间。
面试时,我也才入职不久,于是进行了简单交谈后,便准备让她复试,当时复试的老师还没有来,我让她稍等一下,便去忙自己的了。过了一会儿,我出来看时,发现她在大门外面蹲着。本来我是让她在外面坐一会儿的,看到她在外面,挺不好意思的,便招呼她进来坐。
她做过老师,很自然就通过了,我们成为了同事。
我们年龄相仿,不过她的大女儿已经读高中了,而我儿子却还在幼儿园。
跟她的接触并不多,只是偶尔聊聊。她有一股柔弱的气质,却又不是柔软的感觉;她有一种刚强的神采,却又不是坚硬的感觉。也许这本是一个老师该有的特质,要柔不要软,要强不要硬。
她入职即将一个月时,与另一个同事很要好,因为是同一个年级的老师,她们一起提交了转正的申请。于是安排跟领导谈话时,我与她在微信上有了一些沟通,彼此有了深一点的了解。我邀请她天热的时候,中午可以在我家来吃饭。
某一天,恰逢我安排的晚班,上午不上班,便提前约她到家吃午饭,可是她有了安排。我早早吃了自己的午饭,却收到她的邀请,只好推辞。我们错过了一次能更深入的机会。
真正识别她的能力,是那次请她听面试者试讲后。我去收集大家听了之后的感觉,只有她从技术、技巧层面给我进行了分析,突然之间我发现了原来当老师是真的有技巧、有方法可学的,并不是靠自己摸索的。那一刻,才是我真正认识到差别!
对自己的工作,她从一个专业人士的角度,表现出了她不一样的特质。对自己的生活,她有着自己的热爱。对自己的未来,她也在实践着不断学习、不断提高,把握让自己多了解的机会,提高自身的能力,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依然,我们之间鲜有交集,毕竟工作内容不一样,而我也总有着一些繁琐的事情要做。但是偶尔的交谈,让我意识到“你看到的、你以为的,并不是真实的”。
每个人内心中都会有一杆天平,值不值得交往,会不会成为朋友,大家心中都有数的。
恰逢昨日一篇文章有讲,职场中存在着交情和感情,很多人处于交情,只有少部分人能升华到感情。也许我们现在也只有淡淡的交情,是否能进一步升华到感情,成为一种持久的朋友,谁又能断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