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这个社会充满不安

我在寻找这个答案,也在疑问这个答案。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但有收获就是值得的。


弗朗斯•德•瓦尔的《黑猩猩的政治》和其断言。

“黑猩猩的社会组织太像人类了,简直难以置信”

发展需要过程,我们有我们的心理,而我们一开始的心理是不是如同黑猩猩那样?我不得而知,但我们人类的确是经过漫长的岁月才走到今天的。

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1890.09.09-1947.02.12),德裔美国心理学家,拓扑心理学的创始人,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先驱,格式塔心理学的后期代表人,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他是现代社会心理学、组织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的创始人,常被称为“社会心理学之父”,最早研究群体动力学和组织发展。1947年2月12日,他因心脏衰竭于马萨诸塞 州纽顿维尔突然逝世,终年56岁。 勒温对现代心理学,特别是社会心理学,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巨大的贡献。

他认为应该用“拓扑学”和“向量分析”的概念来阐明心理学的现象。

也许就像位置是相对的,位置才有了无限的意义,无数的可能。


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属于心理学范畴。它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这种效应在对不熟悉的人进行评价时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如一个人最初被认定是好的,则他身上的其它品质也都被认为是好的,有似“爱屋及乌”的原理。它指个人在敬仰、爱慕他人过程中所形成的夸大了的社会认知。光环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有以偏概全之弊端。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光环”的确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过度理由效应

过度理由效应Over-justificationeffect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人们就很少再继续找下去,而且,在寻找原因时,总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外在原因。因此,如果外部原因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时,人们一般就不再去寻找内部的原因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验: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会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因为我们无法用“亲戚”、“朋友”这样的外部理由来解释别人的行为,只能追究到他人格内部的这个原因。

有趣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这就是巧妙地利用了过度理由效应。对于这些孩子,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因此,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足够的外部理由。

没有任何理由帮你的只有你的父母,存在不一定合理,但一定会有什么原因,即使我们不认可这个原因,却不得不承认它始终都在。没有什么该或不该,过犹不及,我们越是容易忽略的往往都是越重要的。


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我我想到了第一印象,好的开始不一定有好的结局,愉快的见面不一定有愉快的交流,太好的第一印象有时未尝是件好事,有时还是真实最好,但这个“有时”需要你好好体会,毕竟事无绝对那。

我把三个自己看成一个自己:身,身体,我们的有形载体;心,灵魂,感觉,情绪,以无形而显有形;自己,无论是身还是心,总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支配,哪怕这控制有时是不可控的。故很多时候我们多想想是有好处的。

刻板印象也叫“定型化效应”,是指个人受社会影响而对某些人或事保持稳定不变的看法。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刻板印象主要应用于社会生活、组织管理领域。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是我们在认识他人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表现为: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消极的一面表现为:在被给予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留面子效应

留面子效应是指人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要求后,对较小要求接受的可能性增加的现象。为了更好地使人接受要求,提高人的接受可能性的最好办法,就是先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种方法被称为“留面子技术”。

心理学家认为,留面子效应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人们在拒绝别人的大要求的时候,感到自己没有能够帮助别人,损害了自己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的形象,辜负了别人对自己的良好愿望,会感到一点内疚。这时,为了恢复在别人心目中的良好形象,也达到自己心理的平衡,便欣然接受了第二个小一点的要求。

“留面子效应”是一把双刃剑,善加利用可以使沟通、交流事半功倍。但应切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为了一己之私,轻易利用他人的心理。

另外,“留面子效应”不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它是否会发生作用,关键在于双方关系的亲密程度以及你的需求和合理程度。如果既无责任,又无义务,双方素昧平生,却想别人答应一些损对方利益的事情,这时候“先大后小”也是没有用的。

另一方面:

我们都是要面子的生物,兔子急了也咬人,逼急了未尝不是两败俱伤,同归于尽的局面。留有余地,有的事情你做绝了,要么就真的绝了,不然绝的就是自己了,当然这也是分有时候的,所以“有时候”很重要。


责任分散效应

在紧急情况下,现场旁观者数量越多,他们当中任何一人援助的可能性就越低,形成一种“路人冷漠”的现象,又名旁观者效应。

责任分散效应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

我们应该还有个更熟悉的现象的叫“法不责众”,一个错误只有自己犯,是不是感觉挺严重的,但大家都犯了,是不是觉得也没什么了,毕竟大家都有从众心理。

有些事物看似毫无道理可言,但却总让人无话可说。是这个社会冷漠了,还是我们自己没有了温度?也许没人知道。我们怎么了,我们的社会怎么了?即使我们现在没有答案,后人也会给我们一个确定的答案。


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是名人的出现所达成的引人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人们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的统称。

名人效应已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名人代言广告能够刺激消费,名人出席慈善活动能够带动社会关怀弱者等等。

也就是说名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无论是正向的还是负向的。

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请对这个社会抱有善意。


破窗效应

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越怎么样就越怎么样。


那么为什么我们社会充满不安,因为我们这个社会是现实的社会而非理想中的社会。愿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每天进步一点点,生活总会越来越好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