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出走的决心》,这2小时的观影之旅,我的内心经历了从憋屈、理解、同情到最终的痛快释怀。这是一部深刻探讨女性命运的电影,通过李红的故事,我们窥见了社会为女性精心编织的枷锁。这些枷锁,在时代的洪流中,正随着女性的觉醒与自我救赎,逐渐松动,直至被彻底挣脱。
影片中的主角李红,她的一生充满了对梦想的渴望,却屡屡被生活的琐碎与责任所绊。18岁时,她怀揣着考学的梦想,与朋友们天真地许下誓言,然而这些梦想在现实面前却如泡沫般破灭。被父亲强行退学,机会被弟弟夺走,作为长女的她不得不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回到县城,开始了打工生涯,用微薄的收入补贴家用。
到了适婚年龄,李红渴望逃离原生家庭的痛苦,于是选择了一个能带她远离现状的爱人。不顾父母的反对,她毅然决然地嫁给了远在郑州工作的丈夫,并很快有了女儿。然而,她再次失望了。丈夫的斤斤计较、小肚鸡肠、能力不足以及大男子主义,让她感到深深的失望和迷茫。她迷茫这样的生活何时是尽头,她也迷茫于自己缺失的社会角色。最终,为了孩子,她选择了隐忍和懦弱,期待着孩子长大后的解脱。
然而,当孩子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李红本以为自己终于能松一口气,享受片刻的宁静。但现实却是,她又要开始照顾孩子的孩子,承担起又一代人的责任。从照顾小家到照顾大家,她始终在扮演着母亲的角色,日复一日,永无休止。可以逃脱吗?大多数家庭都未能如愿。她也尝试过,最终以女儿的绑架告终。
李红的前半生,就像是一场牺牲自己的家庭服务接力赛。她补贴着原生家庭,经营着小家,还照顾着女儿的家。然而,家里的人都享受着她的服务,却漠视她的存在,甚至将她当作发泄的对象。她的付出很少被看见,却经常被指责。这种日复一日的不甘与忽视,最终让她陷入了抑郁的深渊,并在某个时刻彻底爆发。
女人的一生,应该拥有多种角色,而不是被贴上无数的标签。李红的前半生,更多地是被标签所束缚,这些标签强迫她在每一个时间点做必须做的事,而不是她想做的事。她一生都在承受来自父亲、弟弟、丈夫和女儿的压迫和绑架,让她一直压抑着自己,承担了太多不属于她的责任。长期的精神压力,让她无法再承受,最终她选择了出走,实现了自己的自由。
李红出走的决心,是许多中国女性所望尘莫及的。因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比起习惯但不舒适的环境,熟悉的环境更让人感到安心,即便这份安心往往伴随着伤痛。因此,李红的出走选择遭到了嘲讽和不屑。但她的实现,不仅为自己找到了更强的支点,也让更多女性看到了希望的力量。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女性更多的对内角色和隐形责任。她们是家庭的支柱,是丈夫和孩子的服务者,却往往被忽视和看不见。然而,女性同样生而为人,她们应该被看见、被尊重。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女性被看见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从《82年生的金智英》到《失去名字的女神》,再到日本内阁府发布的女性一生在家庭服务中的价值估算报告,都一次次地强调了女性在社会上的贡献,女性应该被看见、被重视。
因此,我们要感谢李红(这位50岁的阿姨)用她的出走和实现,让更多女性找到了力量。同时,也要感谢《出走的决心》的导演和演员们,他们用细腻的演技和真实的情感,还原了李红的故事,让社会上的女性有了更多的认知和启示。
生活是一个巨大的草台班子,它不仅仅局限于一种固定的模式/框架,而是充满了无限可能性和多样性。未知的世界或许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正是这份不确定性,才让生活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惊喜。所以,我们不必隐忍于不满的现状,不必被社会的期待或他人的眼光所束缚。勇敢走出去,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勇敢做自己,发现不一样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