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个传统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的传承,所以中国人人都重视。俗话说:长工短工,二十四日满工。我们这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到了这一天,管他是地主恶霸、还是天皇老子,谁也拦不住归家的脚步,一切都要为年让路。
1 生意人家的年味
口语说: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然而望过年的并不仅仅是小孩,我们开店做生意之人也是及望过年的。一年到头,挨过最淡的二三月和九十月,开店最旺的季节莫过于腊月。“腊月忙不富,正月戏(玩)不穷”,对开店人来说却不是这么回事,全靠腊月大忙一个月才能与淡季扯平,让整年的投资和辛苦往“盈”上多靠一些。
每年一到腊月,买东西的人会多起来,也因此一会功夫都不敢耽搁,老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左右都守在店里;而我是家里、店里两头忙,既要照顾老小、操持家务,又要看店、送饭,忙的两脚不粘灰。
而一七年的腊月是更加的忙碌:先是婆婆手指严重烫伤,感染化脓,手指头更是腐烂恶臭,腊月二十就把她接来住院治疗;然而祸不单行,屋漏偏逢连夜雨,婆婆刚住院挂水不到一个星期,父亲又严重感冒引发老慢支肺气肿等老毛病,只得又送去住院。年底最忙的几天,我一个人照看两个老人住院挂水,也顾不上到店里去帮忙了。钱可以少忙或者不忙,但老人的身体健康却是头等大事,赚钱的机会以后还会有,而老人一旦稍有闪失就可能会留下终身遗憾。这样到了腊月二十九,医生要回家过年,下午我只好把两个老人一块开了出院,又开了一些药回家吃,再等医生抽空给婆婆的手换了药。
大年三十,这天因为上街的人都比较早,我们也早早起床吃饭,一个看店,一个去外面结账,趁他回来的间隙,我就在附近买了几样蔬菜和烤鸭,过年无论怎样简单,饭总是得吃的。下午回家,得女儿帮忙,屋里屋外简单收拾一下搞一下卫生,已到下午五点,别人家的年夜饭都已飘香了,我却累的坐着不想动了。看着冷锅熄灶,我勉强休息了二十分钟,起身准备烧年夜饭。老公此刻也刚好回来了,我就叫他贴对联,可他说太累了不想动,只好让女儿去张罗贴了。快七点了,年夜饭也烧好了,一个大火锅,七八个菜,比平时稍微丰盛一些,生意人家的年夜饭也就这样凑合着吃的香喷喷、心满意足。
吃过年夜饭,老公说:“现在是大年夜,得去看看孩子外公外婆。”可等我洗碗收拾好出来,却发现老公已靠在沙发上睡着了。看着辛苦劳累了一个月的老公,我终没有叫醒他去看望我父母,我想父母也定不会责怪我们的。边休息边看春晚,到了十二点,外面别人家都在放炮竹了,我才发现我居然忙的忘记买炮竹了,和老公默契一笑:“也好,响应国家号召,过年不放鞭炮,安全又不扰民。不放炮竹,一样发财,一样热闹,一样吉祥如意!”
2 小时候的年味
如果说生意人家的年味是忙和累,那么小时候的年味就显得轻松而又回味无穷,一岁年龄一岁心,在悠长的岁月里越酝酿越是无限怀念。
按照惯例,每年腊月十五以前都已放了寒假,在外教书的父亲也回家了,自然的,父亲也会帮着母亲忙年。但那时候买不到对联,由于父亲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每到年关,乡邻们就拎来红纸,买来墨汁,请父亲给他们写春联。每次父亲都是乐呵呵地应承下来,仔细问了他们要写多少副对联,几副大的几副小的,大的是长的还是短的,要不要横批,然后就开始裁剪红纸,润笔沾墨,写成一副副工整漂亮的春联,每次乡亲们都是千恩万谢欢天喜地而去。
帮人写春联其实是个辛苦的差事,有时候从早到晚都没有空闲,家里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我就充当了端茶倒水的小厮;有的正巧到了饭点,对联还没写好,或者是墨迹未干带不走,母亲就招呼了他们一块吃饭;也有浑不晓事的粗人就腋下夹了几张红纸来,父亲还要贴上自家的墨汁。有时候实在忙的不可开交时,母亲也会偷偷埋怨父亲:“这叫个什么事?又贴功夫又贴墨汁,还要管人家饭,家里活都做不出来!”而父亲总是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低头不见抬头见,哪个还能不求点人,能帮就帮吧,过年写对联可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啊!”
就这样,父亲乐善好施、急人所难的优良品质潜移默化地根植于我幼小的心灵;而在那些被墨香熏染的年味里,耳濡目染中,优美喜庆对仗工整的春联就像一个小小的窗口,由此我童稚的眼似乎窥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一角,并情不自禁被吸引,从而爱上了它们爱上了古诗词爱上了文字。
童年的年味里,没有街上各种各样琳琅满目的食品,好吃的美味基本都是家里制作:打豆腐、蒸发粑、做糯米圆子、熬糖炸米、炸鱼、炸花生米、炒瓜子等等,不过这些都只是美味的副食品,最主要的干货则是家里饲养的年猪、鸡豚鹅鸭,这些平时吃不到的佳肴,过年都可以开荤吃大餐,别提多开心了!
3 元宵里的年味
年,从腊月十五开始铺垫准备,经过半个月的忙碌,到大年夜的年夜饭终于把年味的气氛推向高潮,家家户户都上演着团圆、喜庆和幸福。年关的忙碌,通过正月初的修整,我们已恢复平日的轻松,年味就在走亲访友、拜年贺喜里氤氲弥漫。如果说腊月的忙碌是累并快乐着,那么正月才真正让我们体会到悠闲愉悦的年味。
吉祥喜庆的时光总是走得特别快,转眼已到元宵。今年的元宵节好像特别安静,乡亲们没有准备花灯,月亮也被厚厚的墨云遮得不见踪影。空有“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臆想和感叹;就算“蓦然回首”,也找不见“灯火阑珊处”。也罢,让天上的圆月偷偷溜到人间团圆吧——我拿起烧火的围裙,带上自己亲手制作的毛香汤圆,走了十多分钟的路,来到年近八十的父母家,乐呵呵地告诉他们:“晚上我来烧饭,我们都来陪你们过元宵节!”父亲连连点头说:“好!好!”母亲连忙拿出食材让我烧这烧那。
忙活了一个多小时,丰盛的晚餐已基本就绪,忙里偷闲,打个call叫老公带上女儿来吃饭啰。母亲却是一刻不停地唠叨,我一直忍耐,但坐在桌边,眼前的美食竟然敌不过她的呱噪。我邹着眉头吃了几个汤圆,转头对女儿转移话题:“妈妈以后老了也有可能像外婆一样烦人,你会不会不把我卖了?”老公听得哈哈大笑,女儿却认真地回答我说:“肯定不会的!当然是自己养着!”我闻言立马舒展了眉头,连母亲的唠叨都变得顺耳了,一如头顶的灯光般温暖。也许,团圆的年味里本来就有一份母亲的唠叨,少了就不圆满了。
是啊,上行下效,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潜移默化里,孝道早已如同寻常普通的一粥一饭那样顺理成章地融入了女儿的思想,变成了不可或缺的常识,在孩子的世界里,对长辈的孝顺理所当然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年,似乎总在人们的期盼之中隆重而来,又在一片祥瑞中悄然而去。其实,年味从未走远,它就藏在尘世的烟火里,也始终存在于人们的内心深处。一代接着一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平常的烟火味里、在周而复始的年味里不知不觉地传承了下来。世界也因此更加和谐美好、吉祥兴旺,也是我们这个源远流长的礼仪之邦永远繁荣昌盛的奥妙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