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在处理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的标准说行,也没有一定的标准说不行,只是求得在不同情况下相对正确的选择。”
我们总是在用一种行为标准去约束一个人,或者给他一个定义和框架,那就不是君子了。但是往往做事情不是按照一种标准来做选择的,他是有一种时势重于标准的前提条件,其实人生的正确答案不是固定的,答案是这么几个,但是所处的环境不同选择的答案就不同。
春秋时期两户人家,刚好都有两个孩子,同样一个学武一个学文,学习成绩都差不多。孩子们长大了,家长正在想着未来工作的事情。其中一户人家让学武的去了秦国主张打仗,让学文的去了赵国主张和平。隔壁邻居看到这两孩子都被两个国家重用了,特别欣慰,因为他们两个的成绩也差不多。于是他也让自己的孩子也去报名,结果两个孩子都被砍头了。这个母亲非常不解,于是请教另外一个孩子的母亲问到:“为什么我孩子和你孩子同样都是去这两个国家,你的孩子被重用了,而我的孩子却被砍头了?”另外一个母亲回答说:“因为你让学文的孩子去了秦国,而秦国刚好在战争取得胜利的阶段,让秦王不要打仗要推行仁义,那肯定是不行的,而赵国刚好打了败仗,全国死伤几十万人,你还马上要让他打仗,那肯定也不能得到重用。所以你的两个孩子虽然学习成绩都很好,但是不会看清背后的环境,逆势而为很难成功。这是主要的失败原因。”
所以我们可以说说平日里我们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比如孩子跌倒了扶不扶,老人跌倒了服不服?我们说不要总是扶孩子,要让他独立站起来,但是如果孩子在马路上跌倒了后面又有车过来了,你还让他自己起来不扶吗?老人跌倒了一定扶起来,又怕遇到坏老人怎么办?一定不扶也不对,直接扶起来就怕被讹诈,所以有人选择先录个视频也可以,有人选择找个人过来一起也可以。但是总之要做正确的事情,怎么做就要看自己的选择了。
做管理者的也是如此,要帮助下属成交,但是不能完全让下属自己来,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在简单的一些事情上让他独立操作,甚至要提前规划安排好,在某些关键时刻需要托一把,确保单子能够成交才是最关键,不能因为让他自己成长而不断地经历失败,这也不正确。如果在单子马上成交的时候自己去陪同一个新客户,这就是一种错误的选择,不是一定要先约好的就得陪谁,而是根据紧急情况和重要性来判断。
其实我们除了学会本领更重要的是看懂本领在什么时候被需要,什么时候不被需要,不是所有的功夫一定要在每一刻都用上的,看懂时势做好正确的选择才是最重要的,就像在不同的路面情况下选择不同的出行方式,越野车、跑车、商务车、卡车、农用车等等,不同的需求就会选择不同的车,这和多少钱没关系,和环境的需求有直接的关系。君子没有固定的选择,根据环境的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