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太了不起了。
几乎每部电影都让世界翘首以盼。
今年,全球影迷(当然包括Sir)又在渴望他的新片——
《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
这是一个看上去非常普通的故事。
既没有《少年派》的奇幻,也远不如《色,戒》大胆。
19岁的士兵比利·林恩,在伊拉克前线打了一场漂亮仗,成为国家英雄。
感恩节那天,回国的他,与碧昂丝等巨星一起亮相于全美橄榄球比赛的中场休息。
没想到,却点燃了这个年轻士兵一场关于战争or正义的心灵危机。
实在不像一部大片的卖相。
但索尼等牵头的厂商,依然为电影砸下4800万美元。
无他——
它很可能会改变我们看电影的方式。
李安将干一件电影史上从没人做的事——
把3D,4K分辨率,还有问世不久的每秒120帧频率,融为一体。
3D和4K好理解。
120帧每秒,其实就意味着,将把如今主流的24帧每秒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简单说,这或许将是史上最流畅,逼真的电影。
因为无论多激烈的动作戏,每个细节都会被拍得清清楚楚。
《霍比特人》曾提升至48帧每秒
3D+4K+120帧。
三者结合,这种“沉浸式”的体验,将令电影看上去更像另一个现实。
也许,是时候重新认识它的导演——李安。
不要被李安温良谦恭的外表所迷惑。
这是一个心狠的男人。
尤其喜欢“自虐”。
1995年,他第一部英语片,《理智与情感》。
当时,许多人觉得,简·奥斯丁的经典小说应该由一个英国导演来拍,最好还是女的。
可制片人Doran看了《喜宴》后,爱上那种处理家庭关系的幽默感。
拍板,用李安。
李安第一反应是—— 他们疯了。
找我一个来自台湾的人来拍,我对十九世纪的英国懂得什么呢?
而且,李安当时英文不算溜。
主角是最红的大牌,休·格兰特,凯特·温丝莱特……
女主角艾玛·汤普森还是编剧,著名英国大才女。
意见不合,一吵起来,李安的英文立马成为致命伤。
辩论讲话也讲不过他们
但他依然坚持下来。
他用自己的方式调教演员。
艾玛·汤普森饰演温柔稳重的大姐。
他就让她练太极拳,打坐来放松定神。
凯特·温丝莱特饰演激情如火的文艺女青年。
他就拿来诗集,要她念给他听。
结果,等到拍完,所有演员都服了。
电影上映后,连斩金熊奖,金球奖,和奥斯卡的7项提名。
《爱尔兰时报》评价:
《理智与情感》已经盖上李安烙印。
这次迎难而上,让李安意识到,拍电影,没什么不可能。
没有做过才有意思
此后拍片,他更无所畏惧。
大家觉得他专拍家庭伦理,他就去拍武侠片(《卧虎藏龙》)。
武侠片,从没有这么轻灵。
人在湖面,脚尖一点,飞起来,分不清是人是鸟。
武术指导袁和平觉得他好天真,经常跟他吵,说他“文人说大话”。
力从平地起,你怎么力从威亚起?
但李安坚持不放低标准。
用轻功实现飞翔的梦想,获得短暂解脱,是压抑的中国人不可缺的心灵出口。
为了拍出心中的江湖,李安和演员都拼了。
竹林那场戏,后来李安去好莱坞,特效团队一直缠着他问——
后期特效究竟怎么做?
实际上,那是李安用大吊机,威亚把演员吊在竹林上实拍。
危险度极高。
演员都是真害怕。
还吓到了来探班的周润发老婆,章子怡妈妈。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许多人都觉得故事诡谲浩大,只能想象,拍不成电影。
而李安不但要拍,还要拍成3D。
好莱坞有个铁律。远离孩子,动物,和水。
《少年派》几乎三样全占。
要用巨大的水池。
造成一片汪洋大海。
还得让男主角苏拉·沙玛表现出对一只不存在老虎的恐惧。
每场戏,几百人一起开工,稍微出点岔子,就得重来。
压力大到,李安一拍完就搂着苏拉·沙玛哭。
除了自虐,李安也爱虐人。
在片场,他不多骂人,但下手毒辣。
梁朝伟就曾“抱怨”拍《色,戒》犹如被李安剥了层皮。
易先生和王佳芝的床戏,是整部片的节拍器。
身经百战的梁朝伟一开始不以为然。
但一上手,李安就发飙了。
他觉得易先生的性爱,跟王家卫那种风骚不一样。
他的性是发泄。
是一个乱世惶恐特务的暴虐和绝望。
梁朝伟至今忘不了李安发火的样子:
李安不会转弯抹角,谁都不给面子,直指要害。哗,让他一句一句地掷过来。
最后翻来覆去拍了13条,拍到梁朝伟崩溃,李安才罢手。
我把他磨到像是第一次演戏一样,让他从完美到不完美,连他都无法控制时,就会很动人。
拍戏时的李安,跟平时的李安,就是两个人。
柴静曾经问他,为什么要这么逼自己?
他回答——
以我现在的成绩,就算再拍烂片,过10年还有人来找我拍。但是,我会担心没有挑战,那我拍东西的斗志就没了。
李安拍电影,不为奖,不为钱,只为“减轻挫败感”。
我对电影的憧憬,正是我心蠢动的根源。
早期的“父亲三部曲”,他用电影梳理自己跟父亲的关系。
拍《卧虎藏龙》,是为处理中年危机。
拍《色戒》,因为他对张爱玲笔下幽深,阴暗的人性产生兴趣。
而到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他58岁。
李安对信仰有不可抑制的怀疑。
所以你看李安电影里的人物,大都是被束缚的。
正是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信仰与人性的对抗中,李安发现了生活。
一种绝不流于概念的混沌。
在李安看来,拍电影就是——
想要找点罪受,精神可以提升。
这次拍《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李安依然给自己选了一条登天之路。
他今年62岁。
在此之前,还是个科技小白。
不会用Ipad,连操作普通电脑也不怎么灵光。
他还要掀起一次电影技术革命。
化妆,灯光,背景设置,没有先例可循,全靠自己摸索。
拍摄进度因此变得很慢,花钱也多。
最崩溃的时候,李安直接说了这样的话:
我们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
但他还是“乐此不疲”。
理由只有一个——
他觉得自己不再年轻了,而新世界的大门又开了一角,拼了命也要往里冲。
在接受《综艺》采访时,李安提到——
那些(24fps的)电影是我生命中最爱的东西。现在我们有能力看得更清晰。那我们这代电影人到底应该怎么做?我已经看到了更清晰的电影。而我一旦看过了它,就再也不能假装我从来没看见过。
——翻译自@《界面》街角米兰
李安也想让我们看见。
在上周,《比利·林恩漫长的中场休息》小规模试映11分钟,根据《综艺》报道,就把不少人震了。
有观众说:
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离生死搏斗这么近。
有人离场40分钟后,还在颤抖。
连一辈子都站在电影技术顶峰的卡梅隆都为之激动——
这种技术无懈可击。它已经超越了人类的视觉系统。你不可能看到比它更好的了。
毫无疑问,比起那些躲在安全领域创作的大师,或是躺在功劳簿吃老本的大导。
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家。
或许说,一个了不起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