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七十仍沽酒,
千壶百瓮花门口。
道傍榆荚仍似钱,
摘来沽酒君肯否。
唐代岑参是南阳人,这首小诗他写一位老人七十岁了仍然在卖酒,将上千个酒壶和酒瓮摆放在花门楼口。
道路旁的榆荚看起来也很像一串串铜钱,我摘下来用它买酒您可否肯卖?
唐玄宗天宝年间,在安西(今新疆库车)节度幕府盘桓了近两年之久的岑参,和其他幕僚一道跟随节度使高仙芝来到春光初临的凉州城中。在经历了漫漫瀚海的辛苦旅程之后,诗人感觉道旁榆钱初绽的春色和老人沽酒待客的场面很是诱人,旅途疲劳被酒香驱散,心也被春光陶醉。
诗的开头两句纯用白描手法,从花门楼前酒店落笔,如实写出老翁待客、美酒飘香的情景,堪称是盛唐时代千里河西的一幅生动感人的风俗画,字里行间烘托出边塞安定、闾阎不惊的时代气氛,为下文点明“戏问”的诗题作了铺垫。三四两句诗人不是索然寡味地实写付钱沽酒的过程,而是在偶见春色的刹那之间,立即从榆荚形似钱币的外在特征上抓住了动人的诗意,用轻松、诙谐的语调戏问了那位当罏沽酒的七旬老翁:“老人家,摘下一串白灿灿的榆钱来买您的美酒,您肯不肯呀?”诗人丰富的想象,把生活化成了诗,读者可从中充分感受到盛唐时代人们乐观、开阔的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