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过程中,需要对自己有正确的认知。
成长无非有两个策略:一个是扬长,就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一个是避短,就是规避、弥补自己的短板。如果你问我:“应该先扬长还是先避短”,我的回答只有一个:先扬长,把长处发挥到极致。
今天我就来谈谈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以及我们如何去扬长避短。
有一段时期,木桶理论很流行,“木桶理论”由美国管理学家皮特提出,指的是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围成木桶的最高的那块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块木板。只有围成木桶的所有木板都一样高,木桶才能盛满水。只要有一块木板不够高,木桶就不可能装满水。就是强调和鼓动人们去弥补自己的短板,所以这里就有两个悖论:一是削长适短是否可行?人的能力长短,或者说优劣势是必然存在且不争的事实,在某些方面表现很强,就一定会在其它方面表现就弱,因为人无完人,即使是天才,也做不到样样精通、个个擅长。有人天生逻辑思维能力强,但形象思维就弱;有人天生动脑能力强,但动手能力就差一些。对于我们的大脑结构,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会如你所愿。不管多么努力,我就是不可能掌握某些大脑技能。所以说要拿长处去弥补短板,也就是削长适短是不现实的。
二是一定要桶一定装满?如果把个体的人比做桶的话,围成这个桶的板材就是我们的能力,那么这个板材一定是高低错落、参差不齐的。前面我们也分析了削长适短的现实可操作性几乎是不存在的,因此茫目单纯地追求一定要把桶装满是理想化、不现实的,我们能做的只是循序渐进地装尽可能多,或者寻求把桶向长板的方向倾斜也是可以考虑的,而不一定是装满。
虽然我也喜欢赋能的概念,但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生理极限。也许大脑系统本身就是如此,你有能力对某些部分做出改善,但在其他方面可能就无能为力了。我们可以拥有美好的梦想,但也应该认清现实。如果只是盯着自己的短板,就会越来越不自信,而偏偏要与自己的短板死磕的话,就会陷入自卑——学习——更不自信的恶性怪圈,所以与其非得花精力治愈自己的某些“顽疾”,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我们要充分分析、比较一下自己身上的种种能力,找到自己相对而言最强的方面,也就是用自己的长处来参与到社会分工。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是自己与自己比,而不是自己与他人比,更不是拿自己的短板与别人的长处比。
一个人的优势与专长,才是决定他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画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对色彩和造型的敏感度;一个歌唱家能否成功,取决于他是否拥有一副好嗓子。在职业生涯中,所以我们更要注重个人的长处,关注优势比劣势更加重要,最好的能力策略是“一专多能零缺陷”。要想着怎么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利用自己的长处来为自己争取到一席之地,一片天空,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赚钱,来让别人发现你,来吸引别人向你靠拢,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别人服务,与更多的人发生链接,从而产生价值。这里说的“一专”指让自己有一项非常非常强的专长;“多能”指有可能多储备几项能力搭配着使用。通过自身努力和对外合作,让自己的弱势变得及格即可;然后寻找能弥补你短处的人合作,而不是一味地去想着弥补自己的短处,也许你的短板正是别人的长处,为什么会1+1>2,这就是团队合作的意义。比如有人擅长于文案创作,但不擅长于设计排版,那么你就没必要自己要去学AI、PS或CDR,你可以找个会设计的人合作在这合作的时候最需要避免的情况是“性情大于才情”“能力大于脾气”——你有些小优势,但是由于与你合作的成本太高,没有人愿意和你合作。
还有一点就是当自己扬长成功之后,也就是当你的长处发挥到了极致,你就会发现人们除了对你的长处有膜拜和艳羡之外,就不怎么关注和在意你的短处了,相反对于你的短处,人们可能觉得是你的个性,一白遮百丑,也是这个道理,这也是说明扬长比避短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