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兴起了另一种文化,这种文化以出现较多的黑色的陶器为其特征,所以称为“黑陶文化”。因为它最早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所以也称为“龙山文化”。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是历史发展的前后不同阶段。龙山文化东起山东半岛,这里是黑陶文化发达的中心,西到河南、陕西地区,北到辽东半岛,南过杭州湾地区,向更南发展,到达江西的樟树镇和台湾省。它的分布地区,比仰韶文化似乎还大得多。
从考古发掘看,龙山文化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黄河流域的早期龙山文化,河南、陕西龙山文化,典型龙山文化和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或称“庙底沟第二期文化”,是根据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文化遗址的发现而确定的,主要分布在豫西、晋南、关中一带。早期龙山文化的陶器,以泥条盘筑法为主,多为粗灰陶,纹饰以篮纹为最多,绳纹次之;也有划纹和堆贴装饰。薄而光的蛋壳黑陶有少量发现,多为陶鼎和陶罩,而无陶隔,这是早期龙山文化的显著特征。
河南龙山文化,又称“后冈第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河南、山西和河北的南部。陶器中的红陶减少,黑陶增加,并出现了典型的蛋壳黑陶。纹饰以绳纹最多,篮纹次之。器形的种类增多,有甑、甗、鬻、蚕、带耳罐和杯等,陶鼎和陶罩减少,而单把陶隔却大量出现。
陕西龙山文化,又称“客省庄第二期文化”,因最初发现于陕西长安客省庄而得名,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豫西和晋南也有一些类似的遗址。陶器以灰陶为多,黑陶占十分之二。纹饰以绳纹和篮纹最普遍。单把隔、翠和绳纹罐最常见,鬻、孟发现不多,鼎极少。陶器的制作,以泥条盘筑为主,少数用模制和轮制。
典型龙山文化,是以山东为中心,北迄辽东半岛,南达江苏北部。陶器的制作以轮制为最多,约占全部陶器的一半以上。薄而光的蛋壳黑陶的大量出现,是这类文化的突出特征。纹饰有弦纹和划纹,但以素面或磨光的为最多,绳纹、篮纹极罕见。器形常见有慧和鬼脸式腿的鼎,高圈足镂孔豆和杯、盘等也很多。
良渚文化,是浙江北部和太湖周围地区的一种黑陶文化。陶器的制作多为轮制,表面经过打磨,烧制后呈漆黑色的光泽。造型有豆、盘、鲜、尊、鼎、算、双鼻壶等,圈足多有镂孔,并饰以弦纹和竹节纹。除了黑陶以外,也有红陶和灰陶,器形为鼎、营、罐、盆盘、大口尖底器等,多以篮纹、绳纹作装饰。鱼鳍形足陶鼎具有代表性,显出了南方的地方色彩。